麻醉后恢复室期间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ACU内的10 341例全麻患者资料。根据在PACU期间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年龄和性别后,纳入低体温组336例,非低体温组3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CU期间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PACU内发生低体温339例,发生率3.3%。低体温组年龄(54.1±17.1)岁,男156例,女180例;非低体温组年龄(53.1±16.0)岁,男156例,女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ACU期间非低体温组比较,低体温组患者体质指数(BMI)[(22.8±3.5)kg/m2比(24.7±4.2)kg/m2]、基线体温[(36.3±0.5)℃比(36.5±0.5)℃]较低,麻醉时间[(4.4±1.6)h比(3.2±1.5)h]、手术时间[(3.1±1.4)h比(2.1±1.3)h]较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较多(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大(L)(OR=5.361,95%CI:2.863~10.037,P<0.001)、俯卧位手术(OR=3.653,95%CI:2.104~6.342,P<0.001)、麻醉时间长(h)(OR=1.421,95%CI:1.227~1.646,P<0.001)、全身麻醉+神经阻滞(OR=1.708,95%CI:1.026~2.843,P=0.039)是PACU期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BMI(OR=0.849,95%CI:0.801~0.900,P<0.001)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PACU期间全麻患者低体温仍较常见,需给予足够的重视,识别高危患者,针对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01期
出版日期 2021年03月07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