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弓形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观察眼弓形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1年7月至2019年6月于十堰市太和医院眼科及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OT患者12例14只眼纳入研究。患者中,男、女性各为6例7只眼;平均年龄(33.4±12.8)岁;病程7 d~30年。首诊误诊为真菌性眼内炎、病毒性葡萄膜炎及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各2例。患者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及血清学弓形虫特异性抗体检查。行眼内液检测7例。其中,仅行弓形虫抗体检测1例;Goldmann-witmer系数(GWC)检测6例,同时行PCR检测4例。行FFA检查5例6只眼;OCT检查6例6只眼。行抗弓形虫药物治疗11例。治疗后随访时间1周~39个月。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和治疗预后。结果所有患者血清弓形虫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行眼内液检测7例中,弓形虫IgG抗体阳性1例;GWC> 4者5例,2<GWC<4者1例。同时行PCR检测的4例中,阳性1例(25.0%,1/4 ),为2<GWC<4者。14只眼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4、6、4只眼。病灶活动期、晚期分别为12、2只眼。角膜后沉着物伴或不伴前房闪辉或前房细胞6只眼;先天性黄斑缺损1只眼;玻璃体炎3只眼,其中伴多个视网膜色素沉着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分别为2、1只眼;新旧病灶并存合并Kyrieleis动脉炎2只眼。活动期12只眼中,伴不同程度玻璃体炎9只眼(75.0%,9/12 )。单一病灶4只眼;多个病灶10只眼。治疗前后患眼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 )。患者视力预后差的主要原因包括原发病灶累及或靠近黄斑区、误诊及误治。结论OT眼底可呈单病灶或多病灶改变,活动期常伴有玻璃体炎症;原发病灶累及或靠近黄斑区、误诊及误治是患者视力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出处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年09期
出版日期 2020年10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