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煤气炉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我公司肓2套“8·13”合成氨联尿装置,实际生产能力尿素300kt/a、碳铵12kt/a,共有巾2610mm煤气炉14台(老系统8台、新系统6台)。老系统原料基本为河南永城煤,并掺烧部分小粒煤和腐植酸煤球。新系统原料以晋城煤、焦作煤为主,另外补充40%左右的杂煤,如贵州煤、四川煤、宁夏煤等。经2004年下半年的技改和工艺操作上的调整、摸索,全系统生产基本正常,吨氨煤耗维持在1280-1310kg,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生产负荷难以提高,单炉发气量小。新系统烧块煤单炉产氨43-44t/d,老系统烧煤球单炉产氨33-34t/d。煤气炉连续运行周期短,易挂炉,1个月左右需处理1次。灰况不稳定,漏炭多,严重时发生塌炉,威胁安全生产。气质不好,块煤制气时半水煤气中CO2含量高达9.0%~9.5%,煤球制气时半水煤气中C02含量在10%以上。为此,2005年公司成立了造气攻关组,经过近2个月的总结论证,一致认为三分控制,七分配置,再加以科学的管理方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于是2005年4月,我们首先从煤气炉的技改入手,同时根据不同煤种及时优化工艺操作条件,并加强工艺控制的考核力度,确保攻关组操作思路的贯彻落实。通过近半年的努力,对新系统6台炉进行技改调优,现煤气炉运行稳定,无挂炉、塌炉现象,单炉产氨提升至48-50t/d,半水煤气中CO2含量降至8.0%~8.5%,吨氨耗白煤稳定在1210~1250kg,并在2005年7月取得了吨氨耗煤1218kg的较好水平。现将近阶段的技改及操作调整措施总结如下。
机构地区 不详
出版日期 2006年06月16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