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良心理的干预价值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未填写
作者 袁悦
出处 《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4期
关键词 心理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 不良心理 干预价值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11-02 消化系统疾病是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大类,可在不良生活习惯 微生物感染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病,除影响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外,或引发全身性症状,且部分急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具有一定风险性,并具有易复发 病程长的特点,导致部分患者易由于长期治疗,引发不良心理情绪,影响临床治疗的有序开展,故需加强心理护理措施,提升临床疗护质量[1]。因此,为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中对其不良心理的干预价值及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共82例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组间样本容量均为41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分布24~65岁,平均年龄(44.52± 5.97)岁 其中胃溃疡14例 十二指肠溃疡13例 慢性结肠炎9例及食管炎5例。研究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分布23~65岁,平均年龄(44.05± 5.84)岁 其中胃溃疡15例 十二指肠溃疡13例 慢性结肠炎8例及食管炎5例。经对比2组基线资料后,结果无明显差异,即P> 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消化内镜 实验室及血清学指标检验后均符合各自病情诊断标准 患者均在知情前体下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恶性消化系统疾病者 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在对症接受抗生素 分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各组护理干预。 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即根据本院消化内科护理标准予以患者给药 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需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类型及进展积极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通过对自身疾病成因 放置措施等内容的了解,正视自身病情,为后续心理护理的开展提供基础 (2)心理护理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 复发率高,病情进展反复的特点,故患者在疾病影响下易产生各类不良情绪,影响治疗积极性,对此则需在护理实施中,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帮助其逐步认识治疗重要性
出版日期 2019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

相关关键词

心理护理 消化系统疾病 不良心理 干预价值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11-02 消化系统疾病是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大类,可在不良生活习惯 微生物感染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病,除影响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外,或引发全身性症状,且部分急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具有一定风险性,并具有易复发 病程长的特点,导致部分患者易由于长期治疗,引发不良心理情绪,影响临床治疗的有序开展,故需加强心理护理措施,提升临床疗护质量[1]。因此,为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中对其不良心理的干预价值及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共82例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组间样本容量均为41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分布24~65岁,平均年龄(44.52± 5.97)岁 其中胃溃疡14例 十二指肠溃疡13例 慢性结肠炎9例及食管炎5例。研究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分布23~65岁,平均年龄(44.05± 5.84)岁 其中胃溃疡15例 十二指肠溃疡13例 慢性结肠炎8例及食管炎5例。经对比2组基线资料后,结果无明显差异,即P> 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消化内镜 实验室及血清学指标检验后均符合各自病情诊断标准 患者均在知情前体下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恶性消化系统疾病者 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在对症接受抗生素 分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各组护理干预。 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即根据本院消化内科护理标准予以患者给药 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需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类型及进展积极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通过对自身疾病成因 放置措施等内容的了解,正视自身病情,为后续心理护理的开展提供基础 (2)心理护理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 复发率高,病情进展反复的特点,故患者在疾病影响下易产生各类不良情绪,影响治疗积极性,对此则需在护理实施中,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帮助其逐步认识治疗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