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教学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根据市场的需求,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这门课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一门难学的科目。要教好这门课,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使学生具备机械精度设计和检测的能力,服务于生产实际。本文针对《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关键词]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现代教学方法研究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起着连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作用,同时也起着联系设计类课程和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本门课程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标准多,记忆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1、实践与理论相脱离,对实践课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效果差。公差配合这门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是相对独立的,且实践性比较强。而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还习惯于把实验教学放在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因而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2、教学手段单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学科本位,不注意整合。内容繁、难、偏、旧,偏重书本知识。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考核评价单一。无论是理论教学课堂还是实践教学课堂,师生关系依然是传输和接受,没有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感到枯燥难懂,表现出厌学情绪。3、缺乏实际应用体验。没有模拟工作情景,无法感受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多数情况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而没有实际应用的历练和体验……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2011年9月(下)
出版日期 2011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