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而不同”:关于世界文学史建构与叙述的叩问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通”是中国古老的一个概念,来自《易经》,意思是世界万物、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互为镜像的,人可以通过由此及彼的方式了解和理解一切,把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所以“通”也可以解释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桥梁”和“道路”。世界文学史构建的首要任务,也正是要打通各个国家、民族和区域之间的文学的关系,实现对世界文学的整体性描绘,同时,这种描绘不是依据某种统一标准和观念的整合,而是某种具有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现和认知——这也正是“通而不同”的意义所在。在文化日益全球化语境中,文学创作、生产、传播、阅读和阐释,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跨文化行为和现象。正是在这种情景中,不论作为一种文学和精神意识的公共期待,还是作为文学教育或学科建设的专业需要,世界文学史及其意识的建构,都径直摆在了文学研究者面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摆脱“大一统”的传统理性观念和话语的束缚,如何走出“文化中心论”支配的叙述模式,如何处理不同国度、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则是本文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和环节,由此所生发出的“通而不同”则是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励耘文学学刊》 2017年1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