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精神贫困"描述的是贫困人口因为主观因素而影响脱贫的现象。本文通过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对于"精神贫困"进行了定义和分析。我们将"精神贫困"限定为贫困人口志向缺乏、信念消极和行为决策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其本质是个体失灵,具体来说是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的结果。对于"精神贫困"的干预就是要采取行为政策使"缺志"转为"有志",使非理性变为理性。干预的核心在于对于微观个体的关注和重视。由此,我们提出建构政府、市场、社会、个体四元的治理体系和公共政策分析,尤其要做到精准化的社会治理,引入创新的和超常规的靶向性公共政策工具,促进国家治理的进一步现代化。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出版日期 2017年04月14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