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技师学院 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问题教学法以其探究性、互动性等特征在高校通用职业素养类课程教学中被广泛使用。本研究以技工院校《自我管理》课程为例,围绕问题教学法在通用职业素养课程中应用的意义、效果和问题等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灵活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完善问题教学评价等几条建议。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通用职业素养
通用职业素质是每个人从事各种职业活动和社会适应过程中必备的综合能力,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通用职业素养课程从职业岗位和学生职业发展实际需要出发,打破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固有范围,重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传授,以增进学生与未来职业活动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如何借助通用职业素养类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其中,提升通用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一、问题教学法的内涵与意义
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和我国教育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的提出,到美国教育家杜威“五步教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现教学法”,直至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第一次正式地提出了“问题教学”的概念,即“问题--发展性教学”【1】 ,问题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原来越多地被应用和研究。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设计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2】 。本研究中,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成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教学法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其创造的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与通用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分解教学目标,帮助师生把握教学重难点,提升通用职业素养课程的实效性【3】。
二、问题教学法在通用职业素养课程中的实效性分析
(一)应用效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开展通用职业素养课程《自我管理》的5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82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100%。
一是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方面。根据研究数据,能够在课前主动预习、寻找问题的学生仅占约10%,大部分学生只是去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同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后,会主动和同学或老师进行探讨的学生约占38%,很多学生还是倾向于被动等待教师讲解问题。
二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方面。有超过15%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会主动向老师提问,26%的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只有33%的学生会始终保持积极探究的状态或是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有约四成的学生表示只会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研讨和问题探究。由此可见,学生在问题教学法的通素课程教学中有一定的参与度,但是不能始终保持较好的参与状态。
三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方面。关于问题设计是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26%的学生认为问题或案例与日常生活实际不相关,39%的学生认为很少相关;关于问题设计是否与专业或未来职业发展相关,34%的学生认为很少相关,仅有约18%的学生认为问题设计符合专业需求;关于问题设计是否具有探究性或趣味性,约六成以上学生认为虽然也有一些有趣的问题或有挑战性的活动,但是整体而言,问题设计较为简单或重复。
四是学生对问题教学法的认可度方面。关于问题设置能否提升学习通素课程的兴趣,71%的学生表示认同,仅7%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说明问题教学法对提升学生学习通素课程的兴趣有较大帮助。关于问题教学法的课堂互动性,78%的学生认为频繁且深入的问答互动使得通素课程课堂氛围融洽,节奏紧凑,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1%学生认为问题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差别不大,6%的学生认为问题教学法有趣但不实用。
(二)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可知,通素课程中的问题教学法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但是问题的设计和在课堂中的实际运用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
1. 问题的创设启发性不足。一是问题设计同质化。没有根据不同班级的学情设置不同的问题,致使相同问题面向不同能力层次的班级和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效果不一。二是问题设置机械化。经常简单提出概念性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寻找相应的答案,问题缺少启发性和价值性。三是问题设计缺少了与专业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开阔思路和眼界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问题的解决过程缺少引导性。一是问题教学法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分析、探究、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习较为被动或是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在问题教学法中参与度较低、收获较少;二是部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过程缺少了教师的及时引导,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抓住其深层意义。
三、问题教学法在通用职业素养课程中的应用建议
(一)灵活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时间地点的变化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首先,问题情境需具有启发性。启发性不仅是问题本身值得被探究和解决,也是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同时启发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灵活迁移。其次,《自我管理》作为通用职业素养课程,内容整体偏理论化和抽象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除了注重知识性,还要兼具趣味性,吸引学生快乐学习,活跃课堂氛围,缓解学生回答问题造成的紧张情绪;最后,问题情境需具有生活性。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专业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和引入相关知识,可以是社会时政热点,也可以是职场常见问题,但避免过多涉及远离学生生活的信息材料。
(二)注重引导学生参与
问题教学法需要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注重一步步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首先,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和流程,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探讨时间,避免问题教学流于形式;其次,积极关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在重难点之处提供帮助和指导,并鼓励学生在日常实践中探寻问题的不同答案。
(三)完善问题教学评价
首先,打破传统的“学生做教师评”的单向评价模式,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交互式评价方式,让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全面认识自己,增强学习自信。其次,对学生问题探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小组汇报、成果展示等形式检验问题探究的成效,促进学生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苏]米·依·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99-100.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635-1636.
[3]辛海娟.思政课“问题教学法”的价值与艺术[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0):84.
基金项目:台州技师学院2022年度科研项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项目号:2022WTYJ09)。
作者简介:王莹(1987- ),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是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赵桐(1987- ),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