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程主题式统整教学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8
/ 2

小学地方课程主题式统整教学的实践研究

郑珍晓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实验小学

[摘要]高阶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出了小学主题式跨学科学习模型“主题选取- 预习引思 - 科学探究 - 创制作品 - 迁移反思”,学生可以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在真实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其高阶思维。

[关键词]小学地方课程;主题式;跨学

浙江省地方课程是根据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满足区域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地方课程的教学强调多学科渗透,强调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整合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程资源,把握教学侧重点,最终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小学地方课程主题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着重从学科内容整合、教师资源整合、学生资源整合、学校活动整合、社会资源整合等方面,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使用的研究和实践。

整合学科内容,聚焦主题提取

小学地方课程教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做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因此,教师就必须从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实现动态的平衡。

(一)立足教材,设计主题

六年级《话说温州》第三单元教材中,有叶适、高则诚、夏鼐、话说温州4篇课文。在单元导读部分,向我们展示了十位温州文化名人。在教学前,布置周末回家观看电视系列片的任务,学生对这十位文化名人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时,找出相同点,确定下一个新的学习主题:与温州息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及故事。学生兴味盎然,课堂上学生分好研究小组,制定计划,并且利用课前时间查阅资料、采访访问、实地调查等,在汇总整理汇报时,通过设计历史文化名人的名片、讲故事、情景表演剧等形式展现。 

(二)基于学科,盘活主题

《话说温州》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本课包含温州概况、温州历史、温州风俗、温州旅游、温州经济、温州文化、温州方言、温州名人、温州饮食和温州人精神等十个方面展开,着眼于让学生准确了解家乡历史与发展状况。有些专题教育在国家课程和浙江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中也都有所分布。因此就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对相关内容主题进行整合,实现最优教学。

(三)聚焦热点,挖掘主题。

主题的选择除了可以来自教材内,整合学科内容之外,还可以来源于社会热点问题,基于地方文化、背景、学生个人的认知能力等方面,从而确定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研究的需要,将已有的学科知识进行重组运用,重新设计安排,学生充分参与在主题活动中。

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新一期“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会上汇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重要成果。 联系热点,确定了“古迹考察我能行”的主题。课始出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介绍,以资料明确文物的价值。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制定设计文物古迹考察报告的实践学习活动。

整合教师资源,指向问题引思

主题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如果仅只是地方课程的专任或兼任教师来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必会遇到活动单一、内容单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因此,在主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整合教师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学科特点、个人特长等,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主题教学中,给予学生多方面的指导。

(一)年段整合,板块设计

由于实际原因,小学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往往由班主任或语文老师担任,同年段并行的年级就会有多位地方课程的任教老师,可以将同年段的教师资源整合,由不同教师分版块设计教学过程,准备教学资料,然后交换使用;甚至可以让教师承担一个主题式教学任务,分别在年段班级内进行活动指导,达到资源共享,轻负高效。

(二)特长整合,优势互补

“尺有所长”,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教学中,适时的将教师的兴趣特长与学生的学习进行整合,让学生学习的接触面更广,获得更多元化的机会。

“地方戏曲”模块中,涉及了温州的多种戏曲种类:永昆、瓯剧、木偶戏。邀请音乐老师加入,在音乐课上设计了欣赏戏曲名段;学唱戏曲,戏曲表演等主题活动,由音乐老师引领、指导。结合美术的第二课戏曲人物,充分发挥美术老师的特长,结合温州本地戏曲人物的特色,绘制出更丰富的美术作品。多位教师共同协助,共同带领学生感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整合学生资源,激发自主探究

“教学相长”,在小学高段学生中,很多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接触了解的内容,甚至已经超过了老师,在开展主题活动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年段学生的资源,为我所用。这里我们需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要素。

在教学第五单元“品牌强市”前,联想到桥头镇是“中国纽扣之都”,在课堂上,抛出话题:纽扣有哪些种类?各种纽扣都有什么作用?纽扣能制作什么手工作品?学生自主组合选择主题。最终定下“走向世界的产业——纽扣展销会”的主题,以分组的方式,制作纽扣手工,并开展展销会销售纽扣手工。学生们经过多次的尝试、反思、改进,最终他们自己改良纽扣手工。在这样的主题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习得的知识不再仅仅来自教师,更多地来自自己对知识和信息的分析与比较,大大提升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整合学校活动,盘活作品创制

主题式跨学科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果呈现形式可以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文字类作品,如语言手抄报、数学设计图、产品广告语、调查报告等;第二类是美术类作品,如纽扣装饰画、纽扣装饰品、戏曲人物画等;第三类是课堂展示,如戏曲表演、朗诵诗歌、小组汇报等;第四类是活动展示,如产品发布会、经验分享会、产品展销会等。

整合学校阅读活动,阅读书单加入《温州文化——存在的记忆》一书,开展“典藏里的温州之名人篇”主题学习。学生结合地方课程和阅读活动,最后以“古人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方式录制视频。通过创制“典藏里的温州之名人篇”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深度思考、触发高阶思维,实现主动建构的有意义学习。

整合社会资源,迭代迁移优化

社会资源对于地方课程的学校教学来说,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比其他学科更加广泛,它的作用因此也更为明显。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来自于学生身边典型的事例作为实现课堂目标的切口,往往比直接来自于教材会让学生更有亲切感、现实感。桥头作为纽扣之城,设立了“纽扣博物馆”,这是最好的在地资源。

通过小学地方课程主题式教学的实践思考,从学科内容、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合、学校活动、社会资源几个方面进行整合。挖掘出主题式课程学习的模型:主题提取、问题引思、自主探究、作品创制、迁移优化。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R]. 2015:47.

[2]顾明远.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R].北京:第三届“互联网+教育”之未来学校论坛,2016-12-17.

[3]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85.

[4]杨丝洁.学生高阶思维的培育路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8:36.

[5]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跨学科探究课程建设标准和应用指南V1.0[D].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