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8
/ 2

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

项磊1  ,黄玉琴2

1.武汉市普仁医院,湖北武汉,430081

2.武汉市武昌医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目的:探究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98例手术病理证实为小儿肠套叠的患儿。结果:观察组48例确诊,1例漏诊,无误诊。对照组40例确诊,7例漏诊,2例误诊。观察组确诊率(97.96%)与对照组(81.63%)对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91.84%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非常满意,6.12%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基本满意,2.04%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不满意。对照组71.43%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非常满意,16.33%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基本满意,12.24%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不满意。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7.96%)与对照组(87.86%)对比明显较高(P<0.05)。讨论:对于疑似小儿肠套叠的患儿采取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的诊断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腹部;超声;浅表超声;肠套叠

前言

肠套叠为临床常见疾病,高发于小儿群体中,其主要特点为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较快。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理,可能会导致肠出血、肠穿孔等情况出现,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威胁[1]。临床上一般会X线扫描为依据进行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但该诊断方式会对患儿身体产生一定影响[2]。近年来超声诊断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该诊断方式操作比较简单,检测速度快,且不会对患儿产生创伤[3]。超声诊断有较多模式,本文将对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研究。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98例手术病理证实为小儿肠套叠的患儿。将接受本次研究的患儿分为两组进行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观察组中有49例患儿,最小患儿年龄1岁,最大年龄患儿9岁,平均(4.21±0.55)岁;发病到入院最短时长1小时,最大时长30小时,平均(11.31±1.61)小时。对照组中有49例患儿,最小患儿年龄1岁,最大年龄患儿8岁,平均(4.17±0.57)岁;发病到入院最短时长2小时,最大时长26小时,平均(11.13±1.59)小时。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单纯的腹部超声检查,使用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进行检查,患儿取仰卧位,在患儿的腹部涂抹耦合剂,对患儿腹部进行仔细的扫查,如果出现同心圆特征则诊断为肠套叠。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联合浅表超声检查,在腹部扫查过程中如出现包块,则实施横切面和纵切面扫查,对最大经线和内外直径进行测量,对包块的形态、内部回声等基本情况进行仔细确认,确认是否有淋巴结异常增大、附近肠管异常扩张、腹腔内积液等情况,再取侧卧位对包块情况进行进一步扫查。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数据处理软件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χ±s表示计数资料,χ检验计数资料,通过t检验对研究中的数据进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17(34.69%)例患儿诊断为回结肠肠套叠,7(14.29%)例患儿诊断为结肠肠套叠,13(26.53%)例诊断为小肠肠套叠,11(22.45%)例诊断为回盲肠肠套叠。对照组13(26.53%)例患儿诊断为回结肠肠套叠,5(10.20%)例患儿诊断为结肠肠套叠,10(20.41%)例诊断为小肠肠套叠,12(24.49%)例诊断为回盲肠肠套叠。

由表一,观察组48例确诊,1例漏诊,无误诊。对照组40例确诊,7例漏诊,2例误诊。观察组确诊率(97.96%)与对照组(81.63%)对比明显较高(P<0.05)。

两组诊断结果对比n%

组别

例数

确诊率

漏诊率

误诊率

观察组

49

48(97.96)

1(2.04)

0(0.0)

对照组

49

40(81.63)

7(14.29)

2(4.08)

P

-

<0.05

<0.05

>0.05

观察组91.84%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非常满意,6.12%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基本满意,2.04%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不满意。对照组71.43%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非常满意,16.33%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基本满意,12.24%的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不满意。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7.96%)与对照组(87.86%)对比明显较高(P<0.05)。

两组满意度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49

45(91.84)

3(6.12)

1(2.04)

97.96%

对照组

49

35(71.43)

8(16.33)

6(12.24)

87.86%

P

-

<0.05

3.讨论

小儿肠套叠为临床常见肠道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腹部异常疼痛、发热和呕吐等。导致该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病毒感染和肠蠕动紊乱等

[4]。相关研究显示,小儿在发热时出现异常腹痛的情况,肠套叠的发病率较高。另外该疾病患儿通常年龄较小,自我表达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发现不够及时和漏诊误诊的情况,严重者危机患儿生命安全[5]。因此,对该疾病及时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临床常用的X 射线诊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免疫力较差,容易对患儿造成辐射损伤。近年来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联合诊断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得到临床广泛认可。该诊断方式具有可重复操作性、无创伤和价格便宜等特点。腹部超声检查对包块的具体情况检查效果较差,容易发生误诊和漏诊。浅表超声诊断灵敏度较高,能够很好的显示包块内部情况,诊断效果比较理想。经本次研究发现,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确诊率与单纯腹部超声诊断确诊率对比明显较高,且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较高。综上,对于疑似小儿肠套叠的患儿采取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的诊断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晓莹.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联合采取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4):89-91.DOI:10.15971/j.cnki.cmdi.2021.24.035.

[2]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C]//.2019年浙江省医学会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9:310.DOI:10.26914/c.cnkihy.2019.099522.

[3]孟勇.研究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作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69):137.DOI:10.16281/j.cnki.jocml.2019.69.121.

[4]林小平.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24):28-29.DOI:10.15971/j.cnki.cmdi.2018.24.014.

[5]万金香.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结果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2):182+186.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8.4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