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8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分析

张静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高级中学东校区 725000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道德与法制课堂中培养劳动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因此,作为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依据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学的道德和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劳动教育;策略

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蕴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使其成为一个拥有健康体格与健全人格的时代新人。

1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1)教育改革创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早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点,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当前素质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仍是一块短板,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能满足国家建设人才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对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实现课程目标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德育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治学教学内容的新发展。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于推动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政治课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促进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初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反应灵敏,所以这是一个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丰富的教育内容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活动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理论教育与工作教育结合起来,达到既讲解理论知识,又传达工作理念的效果合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可以帮助教师充分挖掘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劳动教育内容,进一步推动全面劳动教育体系的建设,推进劳动教育与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学生生活条件优越、从小备受宠爱,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成熟的特点,鲜少有机会接受劳动教育的他们对体力劳动有强烈的不适应感,部分学生甚至鄙夷劳动者。受各种因素的阻碍,劳动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时给教师带来不少困扰。(1)参与热情低,成果收获少。劳动教育自然不能停留于课堂中,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用自己充满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其在积极参与中收获知识与快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低,日常琐事由家长全权代劳,学生本人自然难有收获。(2)习惯培养难,家长配合差。好习惯才能成就好未来,而新时代的学生恰巧缺少的是一种良好的劳动习惯。而学生成长状况必然与其家长的教育态度息息相关,部分家长深感自己的孩子“不容易”,因此对于放学、放假在家的学生,从来不曾对其分配劳动任务,对于学校教师的要求只有口头配合,并未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的劳动体验效果差,未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3.1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目标,突出以劳育德

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落脚点与出发点,教育目标发挥导向作用,这也是检验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要想达到一个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师首先要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在目标的指引下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为了突出劳动教育,需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课程目标中。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劳动,清楚新时代下劳动的内涵,这是基础目标。其次,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对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借助适当的劳动增强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劳动情感。最后,依据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下劳动者需要具备哪些品质,以及如何才能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劳动者。总而言之,针对当前初中生普遍不愿劳动、劳动意识不强、对劳动认知有偏差等问题,教师应立足实际做好目标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与技能。

3.2充分挖掘与利用劳动资源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与利用校园内的劳动资源,探索校本劳动教育素材,为校园劳动教育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例如教师可以借用学校的宣传栏和公告栏突出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真实意义,也可以组织学生用通俗易懂、有吸引力的标语来装饰教室,这样可以拓宽宣传劳动价值观的平台。此外,还可以将劳动教育带入生活,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举出一些贴近学生学校生活的例子,如推举出校园里的劳模,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劳动教育案例,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切身感受劳动教育的意义。

3.3立足理论知识,开展研学旅行,深化劳动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侧重对系统化、理论化劳动知识、技能以及劳动情感意识的培养,劳动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立足理论知识。开展研学旅行能使初中生在研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劳动教育。我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哲学理论“知行合一”,是通过“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坚持知行合一,使初中生能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践行。劳动教育中的“知”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劳育和德育理论;劳动教育中的“行”是依靠劳动实践体验平台,以德育和劳育为劳动教育提供实践经验,其中包括初中生自己整理房间、书包并掌握基本的家庭劳务技能,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基础,促进初中生落实自我独立意识和行为,使实践活动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责任心的培养提供方向。

3.4做好劳动教育的考评

劳动教育需要持续性开展,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劳动意识,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劳动教育的考评,动态掌握劳动教育的成效。待明确劳动教育的成效后,教师要认真剖析,确定劳动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继而完善劳动教育方案。在劳动教育的考评中,教师可以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坚持从能力、价值观、情感这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得到客观的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对于教师而言,评价过程中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挖掘他们身上的劳动创造力,全程给予赏识性教育,避免对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造成打击。其次,教师要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的作业,多布置劳动性质的作业,比如可以布置家务,将劳动教育延伸至家庭。学生在完成家务后,由家长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以此全面获悉学生的劳动素养培育情况。更重要的是,在家长的参与下,得到的劳动教育评价结果可以更为真实、全面,为后续的教学方案优化可以提供依据,对提高劳动教育的成效有十分大的裨益。最后,劳动教育的评价要坚持做到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确保两者可以深度结合。在质性评价中,要注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价他们的价值认识、事实认识;在量化评价中,要注重数据分析,用真实的数据分析劳动教育的成效,此过程中可以利用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

结语

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全面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劳动价值,形成劳动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地成长,是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点课题。

参考文献

[1]吴瑛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22(12):131-134.

[2]邵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07):105-106.

[3]郭妙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实践探讨[J].学苑教育,2021(3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