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托行业如何匹配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新需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20
/ 3

浅谈信托行业如何匹配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新需求

汤宇峰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适合建设需求的投融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对信托公司参与此当中的资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托公司参与地方城镇化建设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满足地方建设发展的新需求。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投融资

引言

与此同时,信托行业自身也在不断改革变化,并且存在一定的问题。2020年开始,信托行业全面文化建设局面铺开。受托文化作为信托文化非常重要的基本方面,除了守正忠实之外,对于信托公司的专业性能力提出了明确且高标准的要求。一个信托公司能否立足于市场,最终是要向市场证明自身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其中,专业化的资产管理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信托作为资产管理牌照之一必须要修炼的基本技能。过往的信托业务,行业人均资产管理规模体量较大,业务投向较为单一,其中较大比例是曾经的金融机构之间的“通道”业务。主动管理业务也多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资产管理的能力并未得到实质提升。整体来看,过往信托行业资产管理业务所展现的能力,面对新时代新趋势下的资产发展局面,能力覆盖难免显得捉襟见肘,在股权投资、标准化债券业务和资产配置等业务领域,无论是人才储备还是体系建设,都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信托公司在新时代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势在必行。

1 当前信托行业资产管理方式

从财务管理角度,资产管理是对资产负债表左侧所列明的资产进行运作管理。在信托范畴内,信托公司接受委托人委托,并接受信托财产,以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对该信托财产进行运作、使用及分配,并以自身的金融牌照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融资,实现信托财产的既定目的。

从目前的市场来看,资产管理从运作和获取收益的角度,存在以下三种实现途径:

(一)通过时点性价格盈利的买卖交易:主要是在金融市场当中,通过在不同时点和不同品种间的买入卖出,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

(二)通过对主体信用评判的合同约束:主要是在投融资业务当中,通过投资和借款合同等协议的形式来锁定未来的现金流入,实现财产保值增值。

(三)通过全流程精细管理的资产培育:主要是通过全流程的细致管理和运作,使初始财产能够产生既定的现金流入或估值提升,最终带来财产的保值增值。

以上三种途径在资产实际运作中并非单一使用,而是可以交叉并行,多管齐下,同步实施。其中第一种是券商和基金公司较为擅长的途径,其在资本市场多年的摸爬滚打,投研体系、人才队伍和交易系统都已经齐备,信托并不具备在这一类资产管理模式上的优势;第二种是信托比较熟悉的途径,通过协议约束来获取未来的投融资本息收回。在市场较好的情况下,基于主体信用的合同约束基本都能顺利实现。目前信托在管理的资产主要集中于这种模式。

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仅仅依靠一纸合同很难锁定初始财产的安全回收和溢价获取。这个时候就需要更强的资产管理能力来构建更大范围的风险覆盖半径,第三种资产管理途径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信托公司提升资产管理能力的必然修炼方向。

2 如何提升全流程资产管理能力

信托行业如何进阶到全流程精细化的资产管理能力阶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屋建瓴学习了解产业发展状态和趋势

信托行业过往较多集聚于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了解不多。任何领域的资产管理都离不开产业的实质发展,任何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必然是和产业研究研判能力息息相关的。基于产业研究的资产管理,才能更好的识别、判断和获取资产,这正是凸显我们专业性的地方。深入到产业中去,才能在某些细分领域找到供应链环节上的痛点,才能发掘出资产运作的机会,才能提供精细化、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形成细分的专业化赛道。

比如在绿色能源领域,如光伏电站的建设运行,需要长期资金的投入,同时风险控制得到的情况下,投资回报也相对稳定。这个其实就比较适合家族信托里较为长期的委托资金。作为信托从业人员,我们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了身边各行各业的发展,才能有底气接受委托人的信任托付。

2.2 身体力行参与到所投资项目的管理和运行当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过往的信托行业资产业务运作,签订完投融资合同之后就坐等收本息,重贷轻管,很少亲自去看看我们投出去的资金最终变成了什么样的实体资产,这些实体资产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效。

2020年4月开始,国家层面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已经运行的优秀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公募基础设施REITs进行上市。这样的政策工具得到大规模鼓励和推动,本质上是引导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资人,从依赖主体信用转到评判资产本身的资质和信用上来。

资产的发展是有生命周期的,我们作为资产管理人员,如何通过细致贴身的管理和跟踪,找到进入和退出的正确时点,确保财产对应的资产能够稳定持续的产生较好的现金流,同时维护好资产的状态和功能,使其估值不断提升,最终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比如我们投资基础设施工程,进行颗粒化的管理。从规划、造价、成本控制开始,压缩初始投资的成本;建设期间通过施工监理和审计,控制建造质量,确保完工品质;移交运营后,应当深度参与后期的招商引资,物业运维和业态提升,确保租金收入和物业估值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投资退出。这一系列的动作规程,比纯粹提供一笔借款要复杂很多,也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深入进去,用细节体现专业。

2.3 团结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科技团队

资产管理是一个非常纷杂繁复的海洋,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畅游其中,要想在这片海洋里构筑本机构的一片专属领地,必然需要团队的力量。每个人的能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每一个领域都成为专家。只有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合力,发挥每个人的价值,同时也构建起平台的城墙优势。

此外在新时代新环境下,依托金融科技帮助团队快速成长是必然途径。资产管理的专业能力同时也体现在精准和效率上。依靠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给专业团队赋能,才能真正打造一支有卓越眼光、缜密细致,丰富经验和快速响应速度的专业化资产管理团队。

3 信托行业参与城镇化建设资产管理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投公司在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政府的直接和间接债务量也随之不断推高。进入2010年,高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中,以国发【2010】19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起始,城投的投融资尽管进入了第一轮紧缩周期,随后2014年纲领性的国发【2014】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控,监管层面进入第二轮紧缩周期。同年,发改委下发76号文,首次提出PPP模式,给基础设施建设开了前门。

2016年,国务院【2017】88号文《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发布,从最高管理层面明确债务管控,标志着第三轮监管紧缩周期开始。2017年财政部发布财预【2017】50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和87号文《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2018年发改委发布的194号文和监管力度巨大的财金【2018】23号文《关于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再叠加2018年4月份出台的资管新规,城投的投融资环境持续紧绷。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虽然有一轮放松,但严控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监管总思路未改变,整体上继续延续第三轮的监管紧缩态势。

2018年,中发【2018】27号文的发布首次明确提出了政府隐性债务风险,2019年,财金【2019】10号文《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于PPP模式也进行约束,同年发布《政府投资条例》明确政府投资项目的运作。进入到2020年,虽没有重大的监管文件发布,但是政府债务管控紧箍咒一直都在,对于围绕基础设施投融资各种模式的规范。

但是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城镇化的程度提升较快,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地方前期建设布局较差,设施使用效率低,甚至产生浪费,资金沉淀后的资产未能发挥效能。城市边缘的新区仍然需要建设,城市中心的老功能区仍然需要整理和提升,国家仍然需要一定量的投资来带动消费和产业,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此时,在不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如何持续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依旧是个需要不断思索的命题。

目前,从监管意图和市场趋势来看,以投资为核心的片区开发城市更新和以资产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公募REITs是未来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较好模式,能够匹配基础设施期限长,短期收益见效慢,但长远发展动能足,综合收益高的特点。

结合相关合规性要求和信托行业的风险评价标准,信托公司可以通过“投资人+EPC”模式参与地方城镇化建设,满足地方政府的合规投融资需求。同时可以通过后期的管理运营,来实现全流程的资产管理,锻炼能力。

目前城镇化建设主要模式主要集中于片区开发和城市更新,如华夏幸福的产业平台运营模式,张江高科的产业投资特色模式;具体合作结构上,除前期推动较多的PPP和政府购买,目前实施较多的是ABO/F(投资人)+EPC的结构参与到片区开发中。这一类的模式将原来的短期的单一结构融资,逐步调整为长期的,整体的投资模式,降低的政府的刚性负债,将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引入投资,强调后期的运营管理和产业升级,通过投资退出,而非刚性的负债拉动。

“投资人+EPC”模式,定义为中标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企业建设本项目,同时该项目也由中标企业投资并获取投资收益。核心在于前期的建设并加上后期的投资收回。

政府在具体片区运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具有经营属性的项目建设需求,这些项目不完全是公益性项目但同时短期的经济效应也较差,需要以长期的资金来投资,培育至成熟,整体的综合效应较高。该类项目在具体实施当中,可以由社会资本介入,前期投入长期险资金,并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并对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并最终享受该投资的长久经济效应和综合效应。

该模式将投资收益和建设投入相统一,能够缓解政府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压力,降低业主单位(地方国有背景企业)资产负债表,同时也能为社会资本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投资方向。目前项目发包方即业主,多为地方国有背景企业,基本为企业投资项目,而非政府投资项目。项目投入的经济效应来源一方面是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后产生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另一方面来自业主公司自身的经营性净现金流。

但同时,并不是各类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适用于该模式,如土地一级整理,拆迁,纯公益性基建项目等投资收益过低,或者间接增加政府隐性债务的项目建设,无法采用“投资人+EPC”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合规建设。

4 总结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战略政策的方向指导。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重要的经济任务,从中央到地方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鼓励。信托牌照作为重要的金融牌照之一,必须要用于担当,自我变革,满足客户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不断提升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丽俊.连云港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需求及对策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20(5):40-43.

[2]胡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