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7
/ 2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非洛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1-20226月本院收治的110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n=55,患者基本资料可比P>0.05)。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应用非洛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升高,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均降低,且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非洛地平治疗可发挥突出作用效果,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洛地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

近年来,我国受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影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持续上升。通常情况下,随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程的不断延长,会导致上述两系统持续释放大量神经内分泌因子,不仅加重了心脏负荷,而且导致心功能持续向着恶性方向发展,所以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实施治疗时,多以心室重塑或拮抗神经内分泌因子释放为治疗原则[1]鉴于此,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法对我院110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了非洛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01-20226月本院收治的110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n=55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58.75±1.17)岁,病程2.6-12年,平均病程(7.34±0.29)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26例,年龄29-75岁,平均(58.78±1.13)岁,病程3年至13年,平均(7.39±0.28)。资料可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适当休息,控制活动,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口服利尿剂呋塞米,20mg24小时达到高峰。针对重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增加用量为100mg12次,若效果仍不理想,则静脉注射,12次,1100mg,需注意补钾。与此同时,应用卡托普利,口服,11次,110mg,并口服地高辛,11次,10.25mg

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应用非洛地平治疗,口服,11次,13mg

1.3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经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且心功能改善≥2级或心功能达到级,即显效;经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但未达到级水平,即有效;不满足上述标准,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2)心功能评价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

1.4统计分析

应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spacer.gif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1:对照比较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n%

组别

例数

无效

有效

显效

治疗总有效率

对照组

55

1018.18

2545.45

2036.36

4581.82

观察组

55

35.45

2240.00

3054.55

5294.55

x2

-

-

-

-

4.274

P

-

-

-

-

<0.05

2.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升高,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均降低,且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善情况组间差异(spacer.gif±s

组别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心收缩末期内径(mm

左心舒张末期内径(mm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55

35.61±1.21

48.31±1.26

49.75±1.16

43.21±1.15

66.06±1.06

60.03±1.15

对照组(n=55

35.54±1.18

45.29±1.23

49.78±1.14

45.13±1.13

66.03±1.03

62.09±1.13

t

0.307

13.181

0.137

8.832

0.151

9.47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临床中,尤其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已经发展成为综合征之一,不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与此同时,由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和年龄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所以在我国受老年化问题日益严重的状况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又被称之为心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脏排血功能障碍导致复杂临床综合征。具体主要指肾素

-血管紧张肽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被同时激活,所以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实施治疗时,其治疗关键在于阻断上述两个系统[3]。现如今,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时,可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患者临床症状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而且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换言之,依那普利属于一种在临床被常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理想效果,因此积极探寻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价值[4]

此次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升高,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均降低,且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非洛地平属于血管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之一,能够通过减少周围血管阻力而促使动脉血压降低,具备小动脉平滑肌选择性,其治疗剂量对心肌收缩力不会产生直接作用,同时对静脉平滑肌和肾上腺素能以及血管舒缩控制不会产生作用,不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高浓度情况下还绝壁抑制钙调素、干扰细胞内钙利用的价值[5]

综上所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非洛地平治疗可发挥突出作用效果,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葵,陈水清.非洛地平联合卡托普利辅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4):98-101.

[2]孙桂芳.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5):85-87.

[3]钟清珍,詹万慧,林静欢.探讨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和药学特点[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20,10(10):3-5.

[4]徐莲琴,刘瑞鹏,宋铁兵.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34):107-108.

[5]廖荣华.对非洛地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药学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0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