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21
/ 2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9月至20228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PCI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钠肽(BNP)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PCI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能够改善BNP、CRP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实施。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不良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冠状动脉局部血管发生堵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一种疾病。临床抢救本病的关键在于早期疏通梗死血管,实现缺血心肌再灌注,挽救濒死心肌细胞,提高心功能,降低病死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临床常用治疗方式,能够尽快疏通堵塞血管,快速恢复心肌血流再灌注,达到有效治疗效果,但也存在再灌注损伤等并发症,对手术效果和预后造成负面影响[1]。本文进一步观察急诊PCI治疗AMI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19月至20228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偏性掷币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4874岁,平均(56.5±1.3)岁;病程35h,平均(3.8±0.3)h。观察组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4773岁,平均(56.3±1.2)岁;病程 1~6 h,平均(3.5±0.2)h。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3]。排除标准:①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②精神类疾病或者痴呆患者;③凝血功能异常者;④认知功能障碍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尿激酶150U,30min 内静脉滴注完成。观察组采用急诊PCI术:术前,要求患者嚼服拜阿司匹林300 mg/次。并于患者右侧桡动脉或右侧股动脉作穿刺点,将导管置入并将肝素2000U注入,做造影检查。根据患者梗死血管实际情况,对患者再次注入肝素,按100U/kg补足肝素量。在导管的引导作用下,置入导丝,开通血管,同时对血管采用球囊扩张,实施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理指标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心功能指标涵盖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生理指标涵盖脑钠肽(BNP)以及C反应蛋白(CRP)。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心肌梗死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pacer.gif±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SVI 以及LVED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LVESVI以及LVEDVI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VEF、LVESVI以及LVED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spacer.gif±s)

LVEF%LVESVIml/m2LVEDVIml/m2

spacer.gifspacer.gifspacer.gif组别

治疗 治疗 t P 治疗 治疗t P 治疗 治疗 t P

照组n=3342.12±1.247.82±1.6615.9400.00121.11±3.1126.11±3.016.6340.00150.11±4.4754.02±5.113.3080.001观察组n=3342.18±1.2052.62±1.8327.4060.00121.14±3.1428.96±3.729.2280.00150.14±4.4557.42±6.025.5860.001

t 0.20211.1600.0393.4210.0272.473

P 0.8400.0010.9690.0010.9780.016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NP、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BNP、CRP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NP、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指标的比较spacer.gif±s)

BNP(pg/ml)CRP(mg/L)

spacer.gifspacer.gif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P 值

对照组(n=33)466.32±58.01433.16±55.512.3730.02112.51±2.618.21±2.616.6920.001

观察组(n=33)466.14±58.07341.14±51.149.2800.00112.59±2.605.22±1.6213.8200.001

t0.0137.0040.1255.591

P0.9900.0010.901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n(%)]

组别 例数心力衰竭 室性心律失常 心源性休克 猝死 心肌梗死 总发生

对照组332(6.06)9.09)1(3.03)2(6.06)6.06)10(30.30)

观察组33 1(3.03)1(3.03)0 0 0 2(6.06)

χ26.519

P0.011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一旦患者出现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情况时,可导致局部湍流形成,并对不稳定斑块产生冲击,造成冠脉闭塞、斑块破裂以及血小板聚集等,进而产生心肌缺氧缺血性损伤,影响生活质量与日常生活功能[3]。故探求有效治疗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左心室功能,减少预后风险,降低病死率显得尤为重要。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可在患者患病早期将梗死冠状动脉充分开通,利于降低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减少心肌细胞的坏死,保障心肌供氧与供血,改善心功能。同时,该术式可有效控制血栓形成,减少血小板聚集,利于缩小梗死面积,降低血管再狭窄率,稳定近期预后[4]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LVEF、LVESVI以及LVED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NP以及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BNP、CRP,降低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

综上所述,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能够改善BNP、CRP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适合将其作为常用手段应用于临床,也适合将其在临床大面积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雷晓春.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13,34(8):1225-1227.

[2]李外琼,李刚,董路兵,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5,24(6):663-665.

[3]祝聪聪,盛蕾,洪李锋,等.直接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比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4):134-136.

[4]弓涯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9):2330-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