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1
/ 2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语文作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作业,有效地发挥作业的价值,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作业是学生巩固基础、提高技能、内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有效的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能够对课堂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围绕“初中语文作业布置方法”展开一系列的探究,以其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进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业布置有效策略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相对单一、内容单板,主要以背诵和机械性抄写为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往往出现交差了事的状况让作业效果大打折扣。新课改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作业理念,以教材大纲为参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作业的有效性。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方面入手。

一、课内作业

(一)布置实践性强的作业任务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演讲、表演、讨论等,让学生在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作业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例如,我和学生们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背台词,将课本编排为一场形象生动的舞台剧。这样开放的作业设计,极大地激发学生完作业的兴趣,为了有出色的表演,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商讨协议,安排角色分工、编写台词。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注重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细节描述。如对于于勒的描写,课文大多是间接描写,只有在遇到于勒后,有一段神态、动作的描写,其它关于于勒都是通过别人的描述得到的。而学生在情境剧的表演中,他们把于勒从年轻时的轻浮、放荡、吃喝玩乐到美洲发财的神清气爽、最后沦为卖牡蛎的悲惨演绎得淋漓尽致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对于勒做出全面有效的评价。不仅如此,课文采用插叙、倒叙的方式介绍了于勒,在情境剧中,学生则按照时间顺序采用直叙的方式介绍了“我的叔叔于勒”的一生经历,创新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落实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的综合目标。

(二)布置层次化的作业。

学生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在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布置具有层次化梯度化的作业,照顾到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让他们能够在与之能力相匹配的作业中获得信心,从而提高语文作业的价值。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这一要求。具体在实施中,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基础作业,如字词句的巩固、课文的阅读等。优秀生则在此基础上布置一些综合能力的作业,如小练笔、阅读笔记等,中等居于两者之间。

二、课外作业

(一)周一至周五的课外作业。

这些作业内容包括练字、看新闻联播、与家长或朋友交流、些一篇简短的日记。这些作业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并且这些作业耗时较短,符合学生的作息规律。一旦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另外,这些作业符合中考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像听新闻联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风云变化,培养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另一方面还有助于他们的写作。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中考作文越来越与时代接轨。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是写不出来时代感、新颖感的作文的。

(二)节假日作业。

节假日时间较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布置名著阅读的作业。名著是学生提升文学修养、发展人文素养的重要媒介。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很难抽出大段的课余时间进行名著阅读。因此,利用节假日去看一些名著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趁此机会走出家门到广阔的大自然中享受自然之美,还可以到一些名胜古迹去游览,丰富见识开拓眼界。学生只有看的多、听的多、见的多才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从而写下内容充实、灵动饱满的文章才能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这些对于语文学习都大有裨益。

总之,要想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内和课外作业,巩固基础的同时,还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带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全面进展。

参考文献

[1]金忠明.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6.

[2]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方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泽元.自我统整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2.

[4]容中逵.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构建的基本理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9(1):83-86.

[5]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33-319.

[6]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167.

[7]黄石公.素书[M].王婧,译.武汉:武汉出版社,2010.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

[9]车丽娜.教师文化的嬗变与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