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多模态对胰腺肿块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9
/ 3

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多模态对胰腺肿块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221月至20227月收治的60例胰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影像学分析,研究采用组多学科多模态影像学分析,观察2组患者胰头肿块的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包括多期强化特征等)、边界;肿块区及周围是否存在囊性灶,邻近组织器官的改变,包括有无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脾有无转移、肾筋膜有无增厚等。结果:研究组胰腺肿块形态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胰管扩张、胰管结石、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肿块钙化、坏死囊变、分叶征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学科多模态对胰腺肿块具有良好影像学鉴别与诊断价值

关键词多学科;多模态;胰腺肿块;对比分析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发病隐蔽,病灶解剖部位独特,临床、影像学特征多有重叠,难以早期确诊;甚至外科探查,甚至病理切片都很难区分。在临床上,因误诊为恶性肿瘤而进行非必要的手术(如根治性切除),导致手术时间过长,因此,术前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对提高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1]。影像学在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很少有明确的特异性和敏感性[2]。本文对临床和病理确诊的胰腺肿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多学科多模态的探讨,以期为临床上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21月至20227月收治的60胰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其中研究组男15例,女13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60±10)岁,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51-70岁,平均年龄(60.5±9.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字。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入选条件:诊断符合胰腺肿块的患者;有完整的临床数据;病人和家属都知情并签字;

排除标准:患者拒绝签署参加试验。免疫功能障碍或严重器质性损伤,无法正常交流;资料缺失或中途退出者严重心脏疾病患者。

1.2方法

所有病人在手术之前都进行了 CT平扫、多期 CT扫描、 MRI扫描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CT扫描,并结合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检测和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

利用东芝128排螺旋CT进行CT扫描。病人采用仰卧位,头部前倾,从膈上至耻骨联合下沿进行扫描。CT扫描参数:120 kV的电压,200毫安的电流,5毫米的厚度,5毫米的层距,0.8的螺距,16x0.625的准直仪。同时对扫描后的原始资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及任意方向的多面重构。CT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部静脉注射碘海醇(碘300 mg/mL)60-100毫升,注射速度3毫升/s,活动脉期(延迟30s)、静脉期(60s)、延迟(延迟120s[3]。在扫描过程中,病人在安静的呼吸时都会屏住呼吸,在扫描的过程中,病人要保持安静的呼吸。

MRI采用飞利浦3.0核磁共振成像,采用了腹部相控阵面线圈.在检测之前,病人禁食4-8小时, DWI序列采用呼吸触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spin-echoecho-planarimagingSE-EPI),进行了呼吸诱发的自旋回波图像。b的数值是0,800s/cm3。扫描结果传送到工作站,并利用 MRI的软件进行后续处理。

PET/CT采用飞利浦GEMINITF64PET/CT设备.该显影剂是18F-脱氧葡萄糖 (F-flurodeoxyglucose18F-FDG),其辐射化学纯度>95%。在检查之前,病人在禁食6小时或更长的时间内,手指血的空腹血糖值低于11 mmol/L (正常值为3.9-6.1 mmol/L)。18F-FDG通过肘部静脉注射,注射量3.7 MBq/kg,在暗室中静卧休息1小时。影像范围从头部到大腿上部,共6~7个窗口位,各窗口1.5分钟。在第一次成像后1小时进行延迟成像,并在病变中央获取1个窗口位置。CT检查参数:120 kV的电压,120毫安的电流, CT的厚度5毫米,间距5.0毫米[4]PET成像采用 CT资料进行衰减修正,采用最大次序最大期望值迭代(orderedsubsetsexpectationmaximization

OSEM)进行 PET成像,其厚度为5 mm,间距为5 mm。将重建后的 CTPET图像传送到飞利浦公司的专用工作站,得到横断面和矢状面;在冠状面上进行 PETCTPET/CT的融合成像,在放射性摄取异常的病灶上绘制有意义的 ROI,采用半定量的方法测定最大标准摄入量(maximalstandarduptakevalueSUVmax)。

1.3观察指标

两名资深腹部放射科医生在飞利浦成像工作站进行双盲评估,若有分歧,经协商同意。主要观察和记录:胰腺肿块的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包括多阶段增强等)、边界;有无囊性病变的肿块区和周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变化,如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肝脾是否有转移、肾筋膜是否有增厚等。同时,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手术后的病理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所有病例进行了影像学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对照。

1.4数据分析

我院运用 SPSS24.0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以(x±s)为指标,以t进行对比,以相关数和x2检验进行对比;检测的水平线是0.05P0.05时,两者间的差别显著。

2.结果

2.1两组患者胰腺肿块形态比较

研究组胰腺肿块形态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1所示。

1 两组患者胰腺肿块形态比较(spacer.gif±s,分)

组别

例数

肿块最大径

动脉期

胰实质期

研究组

28

3.34±1.24

13.92±5.51

35.83±10.18

对照组

32

5.44±1.26

24.42±9.81

45.40±14.55

t

-

6.488

5.011

2.911

P

-

0.001

0.001

0.005

2.2 两组患者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变化情况对比

研究组胰管扩张、胰管结石、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2所示。

2 两组患者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胰管扩张

胰管结石

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研究组

28

14

13

21

对照组

32

2

5

11

t

-

14.617

6.747

9.902

P

-

0.001

0.009

0.002

2.3两组患者肿块区和周边变化情况对比

研究组肿块钙化、坏死囊变、分叶征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如表3所示。

3两组患者肿块区和周边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肿块钙化

坏死囊变

分叶征

研究组

28

14

18

25

对照组

32

3

7

4

χ2

-

12.138

11.051

35.258

P

-

0.001

0.001

0.001

3.讨论

近几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与胰头癌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是重合的,而且二者可能并发,有时用外科检查或病理组织检查也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CT是临床上最主要、最有效的鉴别方法,但临床上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来证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在临床上,对肿瘤的早期准确诊断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5-7]。肿瘤性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二者可能同时存在,手术前鉴别诊断的难度很大,而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也有漏诊和误诊的可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范围:胰头部胰腺肿块较体积大,而右侧肾周筋膜增厚发生率高,可能是因为反复发炎、胰液渗出、胰周缺少完整的囊膜所致;导致炎性渗出物、结缔组织增生、坏死物易蔓延至胰周、肾旁腔,而肾周筋膜特别是肾前筋膜增厚则是胰头发炎的重要依据。分叶征:表现病变在不同方向上的不均匀性,分叶征与病变的大小有很大关系,病变愈大,则愈明显。研究组的分叶征占89.28%,而对照组的分叶征占12.5%,这与二者的生物学特征及病理生理基本相符。囊性或假性囊肿:胰液外溢,周围有纤维组织粘连,胰头胰腺肿块囊性病灶多在肿块和胰头附近,囊袋多为充盈、具张力、囊壁钙化;囊内壁光整,但不连续,蜂窝状囊肿具有典型的特点,这种征象在单一的病例中并未见报道;其形成机理与胰头部胰腺肿块的病理学基础一致,即慢性多发性粘连性囊性病变,囊壁为纤维肉芽组织,可形成蜂窝状,并有一定的张力,从而形成钙盐沉淀;囊性灶是一种典型的局部缺血、坏死、易出血、囊壁是肿块,不易形成蜂窝状的薄壁囊[8]胆管、胰管扩张:胰管周围有浸润性增生,胰管侵犯并有截断征象,胰管远端平滑、连续性扩张;部分远端胰管没有扩大,可能是胰液通过副胰管引流引起的代偿;早期胰腺癌的症状是胰管轻微膨胀。此外,胆管很可能会直接沿管浸润,导致胆管节段被切断,其末端为钝圆形。胰头胰腺肿块是由慢性胰腺炎引起的,其远段的胰管呈串珠状扩张,且多伴有胆管结石或钙化[9]。同时,由于胆管受压和炎症的侵袭,胆管壁纤维化,造成胆管不全,胆管狭窄为鼠尾状,狭窄段胆管狭窄。此外,在胰头部胰腺肿块中,胆道增强后肿块区的胆管壁呈现环状均匀的延迟强化,而胰头癌则无此征象,这一征象的特点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分析。此项发现,胰管穿通征象以胰头胰腺为多见,而胆胰管不相交征多见,与阮志兵[10]研究相符。胆胰管不交叉征象表明有肿瘤存在。

综上所述,胰头部胰腺肿块的多模式成像特征存在着不同的特征, CT多期增强扫描是当前胰腺癌的主要诊断方法,而MRI18F-FDGPET/CT是辅助检查的重要手段,对临床分期、准确的治疗方案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单个胰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具有重叠和局限,合理的多学科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可以帮助胰头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及时进行个体化的手术治疗,避免误诊、误诊和介入手术,对提高胰头部胰腺肿块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本研究尚有不足之处,选取的样本量较少,研究时间较短,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误差,今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来探讨多学科多模态对胰腺肿块对比分析

综上所述,多学科多模态对胰腺肿块对比分析具有良好的影像学表现及价值

参考文献:

[1]阮志兵,焦俊,瞿金环,.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多模态影像学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38(1):88-94.

[2]张杰,李杰,毕卫群,.CTMRI多模态参数对鉴别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2):275-279.

[3]阮志兵,焦俊,闵定玉,.多模态影像学在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导管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消化杂志,2018,38(6):408-412.

[4]瞿金环,阮志兵,卜碧玉,.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特征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9):1657-1660.

[5]周俊芬,夏亮,刘纯宝,.CTMRI18F-FDG PET-CT多模态影像检查在腹盆部结外淋巴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0,31(7):507-511.

[6]欧阳向柳,韩云霞,郑立春,.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导管腺癌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38(6):1351-1355.

[7]朱寅子,邱萌.超声造影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1):103-105.

[8]刘海彬,刘亚兰.高场强MR与多层螺旋CT对胰腺肿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医药前沿,2021,11(30):182-184.

[9]张丽萍.超声造影对胰腺癌与肿块型胰腺炎的鉴别诊断效果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28(12):2712-2713.

[10]阮志兵,焦俊,瞿金环,.胰头部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CT误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8,37(9):1505-1509.

作者简介:张连江(1980.12-),男,土家族,贵州德江人,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