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短句子 新闻更易读——报纸消息写作中要避免公文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14
/ 2

很多读者拿到报纸后,常常会觉得上面的稿件公文味十足、内容生硬。以某报2022年3月3日消息《某县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跟踪服务活动》为例,该消息的导语:为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解决参训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月10日—2月16日,在某县农业农村局及县农广校的指导下,某中心分乡镇(街道)、分产业(专题)对该县2021年度高素质农民学员开展了后续跟踪服务活动。这则消息的导语只有一句话,传递的信息量却很少,但却有一百多字,实在算不上合格。

各地报纸中类似的消息不在少数,这些作品中的句子长、转折多,公文味十足,自然不受读者喜欢。记者应从绷紧一根“写好短句子”的弦,用一个个的短句子呈现出新闻事实,减少公文味。

一、消息为什么要用短句

消息的要求是精炼、准确、阅读门槛低,所以不仅消息其他文体也要求尽量多用短句。这一点在西方新闻学著作中多由提到,如麦尔文·曼彻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主谓宾结构的简单句是最易于理解的.许多通讯社在通过大量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使新闻报道具有可读性的关键之一是用短句子。 ”

阅读长句子需要思维高度集中,门槛较高,不利于媒体传播。合众国际社提供的数据显示:句子用词的平均长度,最易懂的句子是8个词以下;易读,11个词;较为易读,14个词;标准句子,17个词;较难读,20个词;难读,25个词;很难读,29个词以上。

汉语与英语类似.一个句子内的语言成分越少越易读。句子一旦写长,就容易出现句式杂糅等语病,进而增加稿件编辑、校对的工作压力。

以中国新闻奖作品《洞庭湖长大了1/5》为例,该作品刊发在2001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显要位置,其导语内容简单、易读。

经过3年规模空前的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蓄洪能力增加了27亿立方米,蓄洪面积扩大了554平方公里。这个自明清以来逐渐萎缩的湖泊,终于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在与水抗争的过程中,湖南人赢得了安居乐业的主动权。这篇消息的导语只有100字左右,但分成三句话表达,每句话、每个词都有其作用。

这种内容精简到了极致,“简短但有力”的新闻作品,降低了文章的阅读门槛,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传播效果自然好。

二、为什么我们平常写作时句子偏长

滥用长句子是传统媒体中常见的问题,原因有很多。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总结,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靠讲话稿、公文写新闻,大量借用其中的段落;二是看不上“豆腐块”新闻,有意拉长句子和稿子;三是对新闻事实主体线索了解不清,写稿时生怕说不明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有意无意中拉长词句,增大篇幅;四是认为群众语言土气、通俗,上不得台面,习惯于用书面语,堆砌辞藻;五是工作态度不端正,不愿意花费时间、气力推敲稿件词句;六是采编人员素质不足,“四力”亟待提高。

以某报2022年7月7日刊发的《某区召开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座谈交流会》,其导语与本文开头例文类似。该导语全文为“为进一步发挥区选派办统筹谋划、组织协调、服务保障作用,推动第一书记和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高质量开展驻村帮扶和安置区建设督导工作,日前,某区召开第一书记和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座谈交流会。”

笔者与该文作者联系,详细了解了稿件的采写过程。该作者由于对会议的实质性内容把握不清,就将会议主持人的讲话稿中的部分内容稍作删改作为导语。这就导致出现了以下两种情况。第一是将讲话稿照搬上消息,句子长,文字不精炼、不接地气。第二是稿件仅仅报道出了会议的形式,而忽视了其中精髓。这篇稿子作为“典型”被上级部门点名批评。

三、写好短句应该把握的几个原则

作家老舍说:“我自己写文章,总是希望七八个字一句,或十个字一句。不要太长的句子。当我写了一个较长的句子,我就想法子把它分成几段,断开了就好念了。别人愿意念下去;断开了也好听了,别人也容易懂。”

写好短句,应当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采写新闻,要有字数限定意识。要舍弃枯燥无味、生硬说教,对字、词、句要依次分析,能用两个字词语表达的绝不用三个字,能用一个句子说明的内容绝不用两个句子,能用短句说明白的事情,就不用长句。树立写短新闻意识,立足于用小篇幅反映大事实、大内容,让短新闻起到“秤坨虽小压千斤”的作用。

二是提高写作素质。在新闻写作中,记者往往掌握大量信息,我们应当看懂新闻事实、多动脑子,选出最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专注于主干,将句子写短,用精确、生动的词语,遣词造句,联缀成篇。不要随意添加旁枝末节如果将主干关系不大的内容都写进去不仅文笔显得拖沓,而且容易跑题同时,要学会用群众语言、大众语言,下笔斟词酌句,落笔惜字如金,封笔多读多看,反复修正,以做到文短句精。

三是彻底告别公文引用。虽然公文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但直接引用公文违背新闻规律,应坚决杜绝。记者在写作中应当尽量减少大量阅读公文对写作习惯的影响。不使用书面语、倒装句和否定句, 少用把字句、被字句。

四、操作实务

在日常消息写作中,总结了一下几种方法缩短句子,供新闻界同仁参考:

一是要持续提升自身素质。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宣传思想战线队伍提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要求,聚焦主题,围绕中心、守正创新,不断践行“四力”、提升“四力”。 记者只有做到心怀大局、作风深入、善讲故事、善抓细节才能创作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新闻作品。只有真正做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克服枯燥的“文件味”“机关腔”,写出“接地气”的,群众更易于并乐意接受的好作品

二是稿件完成后,反复阅读,搞明白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含义和作用,能删减者一定要删减。删减的前提是搞懂新闻事实,删去那些非新闻的议论和无用的非新闻事实内容。以本文开头的文章导语为例,“为进一步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效果,解决参训学员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活动主办者的出发点,属于可有可无的非新闻事实,应当删去。“在某县农业农村局及县农广校的指导下”则是不重要的新闻事实,亦应删除。精简后的导语应为:1月10日—2月16日,某中心对该县高素质农民学员开展了后续跟踪服务活动。

三是从语法着眼,找出句子中的主要“枝干”,理出句子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构成句子的主、谓、宾语,把掺杂在句子中的次要部分,即:定、状、补语删掉。如:“县委书记xxx带领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负责人深入xx镇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缩短后就可以成为“县委书记xxx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或xxx调研农村人居环境。

四是特殊的句子是不能把所有的“枝叶”删除,不能缩短的就不要去进行强制缩短。这些“枝叶”往往有特殊含义,在采访工作中应当提前了解,一旦删减往往无法将新闻事实充分表达。做到这一点,我们应当在稿件采访和修改中应当提前关注新闻事实,吃透相关政策。将长句中并列存在的内容变成复句,在确保意思没有改变的基础上,降低阅读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