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患者如何选用中医药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07
/ 1

慢性胃炎是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中医认为胃为人体六腑之一,在上腹部,有主受纳,腐熟水谷之功,又与脾构成表里关系,常因受寒、饮食、药物、情志失调等因素致脾胃气机郁滞而发生上腹部疼痛等多种不适症状,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于胃痛范畴,中医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脾虚气滞等几种类型,现就简单介绍中医药是如何治疗各种类型的慢性胃炎的。

一、肝胃不和型

患者因忧思恼怒,气机郁滞,伤肝损脾,继而影响脾胃的运行,胃气主降主要受到患者情绪和饮食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在情绪波动或生气之后,就会出现肝火伐脾胃,导致胃气不降,胃气上行则患者出现嗳气、打嗝、消化不良等症状,而肝郁久化热化火,则会导致胃酸上逆的症状。针对肝胃不和型的慢性胃炎,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解郁为主,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方药上进行加减,如偏热的患者可以加山栀子,偏寒的患者则可以加高良姜,出现疼痛的患者可以加川楝子、元胡。如使用针灸法进行治疗,则可以选取内关穴、太冲穴等疏肝理气的穴位通过使用泄法进行治疗。

二、脾胃虚寒型

患者因为经常喜食冷食(如冷饮、雪糕等)或者本身身体较弱、阳气不足,患者表现为脾胃虚寒,出现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吐清水、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等症状。治疗以温中健脾、益气和胃为主,可以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与黄芪建中汤,并根据患者情况在此方上进行增减,如出现腹胀、便溏的患者可以增加炒扁豆、莲子肉等。还可以采用艾灸足三里、中脘、关元、神阙等穴位,可以起到强健脾胃、调理气血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脾胃湿热型

此类型的胃炎的患者多因过时肥甘、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导致的,患者自觉胃部胀满不适、不思饮食,胃脘灼热胀痛、体倦体重、口苦、舌苔黄腻、大便溏泄、小便色黄。脾胃湿热型的患者是湿热内蕴,需要清热化湿,但是清热易助湿,祛湿又容易生热,所以治疗中需要兼顾,一般见效较慢、疗程较长,在症状消失后还需要进行巩固治疗。治疗采取清热化湿、理气宽中的方式,可以使用黄连温胆汤、三仁汤和连朴饮等进行治疗。可以取曲泉穴、大椎穴、中脘穴、足三里穴进行针灸治疗。

四、胃阴不足型

此种类型慢性胃炎的患者多喜欢熬夜、睡眠差、饮食过于燥热,或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就会导致胃阴的损耗,中医认为胃是喜润的器官,胃阴不足会导致患者口干、咽干,胃脘部有绵绵不休的隐痛,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烧心、大便干燥等症状。对于此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以养阴益胃、和络止痛为主,可以使用麦门冬汤为主方,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治疗,如存在灼痛、反酸的患者可以增加珍珠粉、黄连、吴茱萸等药材达到制酸的效果,如存在大便干燥的患者可根据情况增加麻子仁等润肠通便。患者也可服用沙参门冬丸、摩罗丹等滋养胃阴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五、胃络瘀阻型

胃络瘀阻型慢性胃炎因为瘀血阻络,导致患者胃脘固定位置刺痛,部分患者可在胃脘处触及到包块,一般进食后胃痛加重。因为瘀阻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不同,严重者可以出现呕血、便血症状。治疗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可以使用失笑散和丹参饮加减进行治疗,如对于吐血及黑便的患者可以加三七、白及等性收敛止血、化瘀止血的作用。对于已出现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疲乏无力的患者可以辅以黄土汤进行治疗。也可使用针刺中脘、内关太冲穴,行泄法进行治疗,起到理气和胃、疏肝和血的作用。

六、脾虚气滞型

脾虚气滞型的患者多是脾胃虚弱、或是病后中气不足,患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腹痛的症状,除了之外还可以伴随身体疲惫、精神不振、失眠健忘等气虚症状。治疗以健脾理气为主,可以使用四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如空腹胃疼及反酸的患者可以加浙贝母、乌贼骨等,嗳气者可以加香附进行治疗。配合针刺和艾灸治疗,取中脘穴、天枢穴等进行针灸治疗。

总结:综上所述,对于慢性胃炎的患者,中医通过辩证分析,对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同时患者应该配合改变生活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不过食肥甘、不肆意饮酒、不五味过极,注意防寒保暖适应节气,适度运动,保证情绪稳定不为情志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