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老年复治肺结核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6
/ 2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老年复治肺结核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研究选取20195月至20206月,就诊于我院的60岁以上老年复治肺结核(门诊及住院)病人4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四种抗结核药物,研究组患者在采用四种抗结核药物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并将治疗过长以及数据进行记录,以肺CT观察病灶吸收情况作为治疗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肺CT病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通过研究,对部分老年肺结核病的病因进行分析,总结诊断及治疗的经验,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老年复治肺结核的治疗效果,规范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老年肺结核的疗效,以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老年复治肺结核;疗效

近年来,我国结防结构不断健全,并针对性采取疾病的预防控制项目措施,在老年人结核病方面得到有效控制,其工作效率也明显提升,但由于采用化疗的过程中,容易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老年肺结核的复治率也高居不下。本课题针对老年复治肺结核病因进行总结分析,根据具体状况,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分析观察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老年复治肺结核的疗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率、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及依从性。通过对治疗效果的摘要、分析和观察,探索早期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地区老龄肺结核综合治疗方法标准化、治疗方式改善、临床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基础资料,提高地区老龄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老年结核病是指≥65岁(或≥60岁)老年人罹患肺结核,包括先天性肺结核,这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产生重复感染,以及过去肺结核和慢性结核病的复发。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在所有年龄组中结核病发病率居首位。目前,老年结核病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和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中国结核控制的重要切入点。

主要针对老年复治肺结核病人,研究从20195月至20206月,60岁以上老年复治肺结核病人42例,分析发病原因,总结老年复治肺结核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予实施,分析观察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率、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及依从性。经观察,治疗结果将探讨更有效的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老年患者中,有效获得比较全面的结核病诊断标准,进而采取专业的方案改进,使诊断和管理方法更科学、安全、有效,效果更佳,并为本地区老年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为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应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更有效的控制。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对老年复治肺结核病更为有效的诊断、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治疗方法,规范老年肺结核病的综合治疗及管理方法,改进老年肺结核的治疗模式,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本地区老年肺结核病的诊治水平,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对肺结核患者采用四种常用抗结核病药物结合氟喹诺酮类药物综合治疗,现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95月至20206月,就诊于我院的60岁以上老年复治肺结核(门诊及住院)病人42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分别21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法定传染病中肺结核的诊断标准;符合实用内科学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同意并能接受抗结核治疗及相关疾病治疗、观察和实施各项检查者;既往未用过抗结核药物或用药<一个月者。研究组患者:男性患者占13例,女性患者占8例,年龄分布为61~72岁,平均年龄为(66.12±7.4)岁;对照组患者:男性患者占15例,女性患者占6例,年龄分布为61~74岁,平均年龄为(63.13±6.2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可做如下分析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4种常规抗结核药物,研究组给予常规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抗结核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具体剂量和方法为:异烟肼片(H)0.3g,每天早晨口服;利福平(R)0.45g,空腹服用,每日1次;乙胺丁醇(E)0.75g,每日1次;吡嗪酰胺片(Z)0.5g,每日3口服;左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或莫西沙星0.4g,每日1次。两组治疗时间均维持在12个月左右。在为期12个月的疗程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最佳疗程,必要时可进行个体化治疗。此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确保老年肺结核患者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研究数据的准确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科学化处理,对两组患者肺CT观察病灶吸收情况对比分析,使用数(n)或率(%)表示计数资料,当P0.05时,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肺CT病灶比较作为衡量依据,结果显示含氟喹诺酮类研究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病灶吸收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肺CT病灶情况在数据值显示上均优于观察组,说明氟喹酮类药物联合四种抗结核病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效果较为显著

见表1。

1 两组患者肺CT病灶比较

组别

n

显著吸收

吸收

不变

恶化

研究组

21

1680.3

414.5

10.4

00

对照组

21

1357.5

528.2

20.9

10.4

P

0.05

3讨论

目前老年性肺结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与老年性肺纤维化和广泛肺纤维化密切相关。结核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一旦感染,人体器官和组织就有可能发生结核病。结核病是临床医学领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对于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老年人是结核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糖尿病、矽肺、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患结核病。对于部分老年人而言,其既往的结核病接触史很难有效掌握,且该疾病具备一定的隐蔽性,若未及时发现并采用专业的措施进行治疗,在老年患者中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同时成为危害家庭成员健康的隐性感染源,对于结核病的检出率和控制指标是重要研究对象,同时还是该疾病控制的关键点和难点。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对肺结核患者采用四种常用抗结核病药物结合氟喹诺酮类药物综合治疗。

对于老年人而言,其在结核病的发病率方面,通常高于非老年人。主要原因是第一,老年肺结核发病率高,采用化学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延误治疗。第二,老年肺结核发生率高其他非老年人结核病患者还要严重。第三,由于肝和肾呈衰竭现象,其体内新陈代谢缓慢容易诱发药物耐性多种药物潜在的副作用逐渐提高很难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同时,很难提供疾病的诊断及影像化线索,因此其主要的实验室检查的比率低,并发症多,所采用的药物具备较多副作用,很难进行及时预测和治疗因此,为了改善诊断工作,需要慎重的调查观察考虑和分析。

因此,需要采取相关的治疗和控制措施,以提高老年结核病患者的再治疗的有效性。首先,我们应该从源头控制结核病人。若是针对复治肺结核患者,而且尚未使用氟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可以在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下对该类结核病患者群体,采取强化抗结核药物治疗相结合,根据特定疾病的患者,使用针对性治疗;第二,如果结核病患者在目前禁忌使用一类抗结核药物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氟诺酮类药物代替一线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因为氟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类药物,它们的大部分成分会通过人体肾脏排出,只有一小部分会通过肝脏等器官进行循环,最后与患者的粪便一起排出。因此,在临床使用氟诺酮类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特别是对于一些有肝肾疾病的患者,更要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数据指标。一旦观察到患者身体状况异常,必然会减少或避免使用此类药物,以防止患者身体遭受更大的损害。

由于老人患者是脆弱阶层和高危险结核阶层,因此,结核病患者应被视为核心预防群体。同时,由于生理特点的特殊性,诊断和治疗的困难会增加。因此,有必要树立老人肺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战略。肺结核患者的发现延误,成为结核病主要传染源之一。国家结核病预防和控制计划将老人肺结核病人早期诊断和治疗,并及时控制传染源,改善治疗结果作为目标,旨在促进老年肺结核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控制传染源,改善老年肺结核的治疗转归。总结分析目前老年复治肺结核病患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管理等现状,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于老年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疗效,为了改善老年肺结核的治疗效果,应采取综合、标准化的个性化治疗措施和管理措施,提供基本信息,提高本地区老年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发病率,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根据本研究数据,研究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的肺部CT病变进行比较,提示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四种抗结核药物在临床治疗肺结核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结核病患者的治疗中使用五种药物可以缩短个体化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有效避免耐药。此外,在使用氟酮类药物时,我们需要避免药物之间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并根据患者情况全面调整用药计划,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希望本文对同领域的人在老年复治肺结核氟酮治疗和研究方面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珊珊.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老年复治肺结核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0):151+166.

[2]赵鹏,张竞美.血糖水平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06):130-132.

[3]郭寅寅.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耐药性肺结核患者抗痨治疗的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05):72-73.

[4]陈宇飞,王颖,刘洋,任彦微.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核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0):121-123.

作者简介:蔡红英(1972.10-),女,汉族,贵州镇宁人,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预防及诊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