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2
/ 1

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况贤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共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叠加或者复合。这个过程的实施以及能实现到目标,我认为都取决于授课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首要职责就是传道,教师“我的课堂我做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马克思:“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课程思政”要靠教师去实施落实,每一门课程都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而这些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而课程思政是要依托课程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不仅仅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核心内容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更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指引之下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度开发,充分挖掘和激发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专业授课教师要掌握每一堂课甚至每一个所讲授的知识点它所蕴涵的思政要素、价值观念和育人目标分别是什么。这就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善于、乐于弄清楚本课程的思政要素,并明确思政要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会干扰专业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

课程思政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潜在性和长期性。“课程思政”根本在于教师能够开拓视野、创新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讲授与思政要素巧妙、合理、自然地融合起来,形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好的课程思政就是教“思政”却不说“思政”。寓思政教育于专业知识之中,使思政课程、文化素质课程、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共进,课程思政的关键是将正能量的要素与专业课程巧妙融合,这就避免了有些学生认为的思政课的“说教”“空洞”式。会达到比思政教学课更好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要素包括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和一切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要素,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法制、中国精神、爱国主义、国家安全、长征精神、劳模精神、人文素质、民族情怀,敬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孝老爱幼、勤劳勇敢、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等德智体美劳要素。思政教育应与课堂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在专业讲座、课程讲授、讨论交流、单元总结、学情分析、课堂难题解答、考核测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加以融入。

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学校应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培养,利用新上岗教师培训、专业责任教授培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培训等多种措施,切实增强教师的“育德意识”,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育德能力”,并进而养成在课程教学中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素养和自觉意识。现实专业课教师中至今还存在着专业课又不是思政课,比如“学好专业课,走遍天下都不怕”类似的错误观念。推进和实施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本职要求出发,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要素,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落实所有教师育人职责。所以,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无论多么的尽善尽美,个人认为实施的核心都取决于授课教师。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作用,并要把握住课程思政的时、度、效。这对各科教师的思政素质也是具有较高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