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2
/ 2

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魏玉真

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聊城 252059

摘要:思政教育如基石,专业教育如大厦,基石不牢大厦将倾,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已经不仅仅是学生三观培养的重要阵地,还是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保障。不仅要关心专业技能和教学技术的提高,更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仅授业解惑还要传道育人,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让思政教育灌溉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渠,成为对祖国和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个老师在上专业课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自发的教学过程,那就是向学生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自己所守的“道”。思政教育如基石,专业教育如大厦,基石不牢大厦将倾,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已经不仅仅是学生三观培养的重要阵地,还是专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保障。

  一、课程思政育人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内涵 

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上,要主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现实情况及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政治现象结合起来,要善于运用大量的新鲜案例和历史史实、生活事实诊释那些既复杂又晦涩的理论观点,避免因单纯理论说教而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实现由政治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向课堂话语体系、大众话语体系的转变。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上,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要适当地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和方法,适量地增添做人做事及成长成才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二、深化课程思政改革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教师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课程思政难以推进

第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党团干部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第二,认为实施课程思政会压缩专业课程教学的时间,干扰专业课教学,影响教学质量,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立起来;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务虚、务空”,不如专业教育实在、具体,至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完全没有必要,这给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贴上实用与否的标签;第四,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堂思政”,甚至视为在课堂上传授人生经验和文明礼仪。

  1. 教师思政能力不到位,导致自身难以胜任

第一,由于受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的影响,专业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政治理论的学习积累,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难以满足课程思政的实际需要;第二,专业课教师业已形成的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外的习惯势力,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感不高,也难以收集和获取适合用于本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三,部分专业教师有开展课程思政的愿望,但在实施上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科学方法。由于教师上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培育和提升问题,应该受到高校的重视并有效解决。

  (三)各方协作不到位,导致课程思政“单打独斗”

第一,发布文件但疏于执行,政策和资源落实不到位。第二,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桥梁纽带,联系沟通不到位。思政课程本应为课程思政提供思政素材和思政方法的借鉴和指导,但由于学校和院系层面的机制不健全,思政课教师缺乏相关政策的鼓励支持,专业课教师也缺乏学习提高的积极主动性,因而彼此之间缺乏应有的协作互促。第三,专业内部课程之间缺乏人力资源的统筹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支持配合不到位。尽管课程思政已在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试点甚至全面铺开,并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效,但现阶段的课程思政更多表现为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大多局限于某门特定课程的理论探究和粗浅的尝试,课程之间的沟通以及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发展教育尚缺乏有效联动。整体来看,构建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仍然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1. 优化课程思政效果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课程思政”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特点,转变教学方式,抓住资源优势,逐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心理的引导作用。目前,“课程思政”工作的推进,是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要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关键是加强“思政”与“专业”的协同发展与创新。

无论是什么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中,都会立足于把学生培养成为相关领域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职业素养也提出明确要求,即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看出,思政育人机制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要求是价值统一的。

(二)因材施教、因时而进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所坚持的理念,其根本应根据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学生层面,“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深入学生实际,对学生的相关思想状况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管理和关爱工作,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他们自尊自强,引导他们勤奋好学,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认同。

  1. 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处理好专业技术技能和思政元素关系后,通过恰当的教学环节,在具体的章节巧妙灵活地融入隐形的思政元素,营造生动贴切的教学情境,使育人目标和思政思想自然融入而不牵强。以重要专业知识点为依托,确定德育主题,导入案例情境,组织学生围绕案例问题开展讨论与辩论。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互动,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直观和生动,激发和强化学生的认知动力。避免单调生硬地“说教”,创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教学情境,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推动“专业理论”与“道德实践”的有效结合。

  1. 倡导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后道德引导

一个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只是启蒙,课堂学习只是起步。教师应多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前给同学推荐一些参考书籍和网站,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主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阅读,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化专业认同感。同时,引导学生加强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关注和思考,要求学生关注重大媒体事件、重要业内新闻、行业领导讲话、近期行业发展动态和相关政策目标,跟踪并思考当前经济背景和经济形势对行业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而加深对我国政治经济政策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8).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