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能力需要多渠道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1

感悟能力需要多渠道培养

杜守平

江苏省洪泽县朱坝中学(223113)杜守平

阅读教学,归根到底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仍然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在阅读教学中强化感受性、体验性,就是为了纠正这种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那么,如何培养并切实提高学生的阅感悟能力?笔者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生活之活水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等同生活。而所有阅读的文本所呈现的都是“文本生活”,它是作者对生活的观察、理解、体悟,它与学习者都有着或近或远的距离。要想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文本,就必须打通文本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因此,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永远是学生感悟文本的沃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双观察生活的眼睛: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人情的冷暖,春雨秋风、山形水势、花萎叶落等等,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不仅要求学生“身近”,而且要求“心入”。有了细致的观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有了真切的体验,才会与“文本生活”融通,达到和谐共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比如:学习《享受生活》,如果我们联系平时自己克服挫折、享受生活的经历,或者有了对身边残疾人生活的观察、体验,就能更深入地理解海伦凯勒健康达观的人生态度,不但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鸣,还会在精神上得到升华。生活,感悟之源!

2养积累之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和“基本理念”部分,都强调“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导向很明确。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感悟是一个吸收和建构的过程,它的广度和深度更多地取决于学生平时的积累程度。语文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因此,扩大阅读量,增加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是提高学生悟性的基础。我们要利用早读、自修的时间,课前、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多背,在读与背中接受熏陶,接受启迪。比如: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在探寻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抱负的时候,若能在记忆库里积淀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我们就可以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来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注脚,用“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来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释怀,这样,作者的济世理想和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一下子就能感悟出来了。积累,感悟之基!

3踏阅读之恒径

朗读,是获取阅读感悟能力的永恒的主要途径。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及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也才能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见”的过程,即感悟的过程。因此,光抄写、背诵老师概括出的结果是没有实质上的意义的。阅读方法当然不止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法都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提倡“推想阅读”、“比较阅读”、“探究性阅读”,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是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的,这些阅读方法反映出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即面向未来社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如:学习《威尼斯商人》,有同学就提出剧本的情节有许多不真实的地方,认为剧中有明显的民族歧视的感情倾向。对此该怎么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戏剧特点、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去作探究性的阅读。阅读,感悟之途!

4供活动之平台

通常情况下,我们总以为语文活动仅是课内的师生对话、生生讨论等外在的显性形式,其实,隐性的学生思维活动从某种程度上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更为重要。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感知语言,体悟情感、思考问题;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控课堂。另外,我们还要注意拓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将感悟能力的培养寓于活泼生动的课本剧、讲故事、做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上。通过学生自主的琢磨、团队的合作、思维的碰撞,实现感悟能力的不断提高。比如:我让学生排演课本剧《赵普》,学生起初想把赵普演成能言善辩、活泼机灵的人,经过相互讨论后,他们抓住了“普性深沉有岸谷”句子,打消了原来的想法,进而准确领悟了赵普的性格特点。活动,感悟之场!

5辅“电教”之手段

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学生的技能是多方面的,学生感悟理解生活的方式也是各有自己的长处的。因此,我们在培养感悟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最大潜能,刺激学生的眼、耳、鼻、手、口、脑等多种感觉器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综合的作用,来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体验文本内涵的丰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就能够有效地给学生插上感悟的翅膀。它能够综合声音、录像、图画、实物等手段来进行辅助教学,它能使学生把抽象单调的文字演变为可感、可见、可触摸的具体实相,把语言的逻辑思维转化为易接收的形象思维,从而促使学生“顿悟”,或简化、缩短“渐悟”的过程。比如:教学《苏州园林》,展示苏州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画面,一定能促进学生对苏州园林“完美图画”的感悟。当然,“电教”手段的运用也要适度、有效,恒守辅助的角色,切不可在阅读教学中“喧宾夺主”。“电教”,感悟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