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广西粤剧跷功的继承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1

浅谈广西粤剧跷功的继承与发展

余韧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跷,被称为“东方芭蕾”,是中国古代审美的象征,也是传统戏曲中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员在表演时经常使用的道具,“小、瘦、尖、弯”是跷功的特点。广西粤剧于2014年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传承和发展广西粤剧的传统技艺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与责任。广西粤剧的表演风格文戏表演细腻,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抒发;粤剧排场可以说是南派粤剧独树一帜的表演形式,是根据戏剧不同的表演内容相互密切配合组成整套规范的程式表演。武戏出自南拳套路,实用简练,讲究硬桥实马,“踩跷”、“变脸”、“耍牙”、“跳台铲椅”、“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甩发”等武功特技展现了广西粤剧的特点。

广西粤剧跷功的由来,据说是由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了北京引进跷功,继而各剧种相互借鉴运用于旦行的表演中,当时的广西粤剧名伶为顺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借鉴到当时的表演当中,由于时代的更迭广西粤剧跷功慢慢消失几进失传。广西粤剧舞台上的跷,分硬跷、软跷两种。硬跷主体部分是木头制作成一个跷板,呈牛舌状,约六厘米宽,一厘米厚,用于支撑演员的脚,演员踩在木板上做各种技巧是极其痛苦的。软跷与硬跷不同,它是用布做成的,里面放置了软木鞋垫的布鞋,其形状要比硬跷大些,通常约十七厘米长,踩起来要比硬跷容易得多。踩跷时只有三分之一的前脚掌踏在假脚背部的平面上,脚的其余部分悬空着,即整个人体的重量全仗着这段脚前掌支撑着,比练芭蕾要难。跳芭蕾还有脚尖落地时,而踩软跷却不能。

跷的舞台功能主要是分辨角色性别和突出人物性格为主,踩跷同时又体现了女性的柔美,戏曲舞台上通过缠足的跷表现男性对女性三寸金莲的欣赏与赞美。为挖掘踩跷这项传统技艺,通过对年轻演员进行以戏带功的形式进行实验性的运用,在训练过程中要求演员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效仿老艺人的方法在小腿上增加沙袋进行负重练习,通过跑圆场、左右侧步、后退步的步伐训练以及跳跪、耗旁腿、耗探海等平衡练习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掌握踩跷的方法和窍门。只要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和强度,做好防护措施,一般的演员都可以完成基本的踩跷表演。但是高难度的踩跷技巧还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下苦功去练习了的。2010年我院排演了具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目连戏”《目连救母》,由第四代广西粤剧传承人姚艳在《奈何桥》这折中运用了跷功这一传统技艺。演员踩跷在桥上(道具)表演碎步长水袖花、跪步甩散发、桥上蛮子等高难度技巧,跷功与传统南派粤剧排场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完美的表现了刘青提作为一个柔弱无助的母亲过奈何桥的恐惧、不舍及无奈。有了《奈何桥》的经验在2011又排演广西粤剧折子戏《活捉三郎》,剧中阎惜娇由第六代广西粤剧传承人李春霞来完成。该剧结合人物性格、人物造型将广西粤剧的跷功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唱做兼备的表演更是用上了跷功的耗旁腿、上凳背探海等高难度技巧。在捉张文远这段戏中跷又与水袖结合起来,除了细密的圆场外还有配合长水袖的技巧,双卷袖、转飘袖、双手抓袖、冲袖、翻身摇袖等长水袖的技巧,同时还结合穿矛、下板腰、鹞子翻身以及踩跷高台下腰等难度极高的戏曲技巧,在“捉”字上下足文章。广西粤剧跷功的加入使这些戏增加了可看性、提高了技巧性、人物形象更鲜活更生动,也是对演员的表演功底提出更高的要求,是对传统技艺的一种传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西粤剧,继承和发展传统表演技艺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过去的几十年无论是广东粤剧或者广西粤剧戏里的穿跷表演已近绝迹,甚至连图片和文字都少有记载,只能通过老艺人的回忆口述中才得到一些关于跷功的描述,重新启用跷功进行排演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摸索,慢慢积累。如今这种传统的技艺重新发掘出来再次搬上舞台,从几个戏的演出效果得出,只要是在戏中能发挥演员的表演特长,符合人物塑造的需求有利剧情发展就可以大胆的启用传统技艺。然而今天我们对跷的使用也必须有所衡量,因为它不可能再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列入粤剧专业课程,应该考虑传统戏中哪些戏适合踩跷表演哪些戏不适合踩跷表演。任何的技巧都不能毫无理由地去使用,如果单纯作为一种噱头、一种炫技,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技术技巧是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它应该把情、景和作为表演者的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政府对戏曲传统文化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政策,对目前残存的一些传统技艺当务之急就是保存和保护,避免流失变成永远的遗憾。必须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些传统技艺和表演形式能在过去受到观众接受和喜爱就必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恢复经典剧目与挖掘传统表演技艺以敬畏传统的心态加强对青年演员传统技艺的培养,借助复排传统剧目,将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戏曲的发展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创新,而跷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应该回归传统戏曲去体会老艺术家们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趣味,去糟糠取精华以便从“原汁原味”中获取戏曲的美的精髓,形成广西粤剧跷功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美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