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初探

吴晓娟

吴晓娟

[摘要]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特点构建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以保证教育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涉及评价的原则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反馈机制等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评价,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不足的地方并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促进实践活动的改进和创新,而且可以帮助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机制,但受到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部分评价主体缺失,评价主体不完整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大学生两个主体的互动过程。所以,除了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往灌输式教育和培养乖孩子的教育模式,更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能力发挥及长远发展,把指导与服务、学校和社会、强调团体和尊重个体结合起来,确立大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树立主体意识,不仅利于教师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提出质疑和问题,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而在评价体系中进行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上级主管部门、学校行政部门以及教师,学生是被评价者,是评价体系所涉及的客体。因此,学生在评价体系中处于被动地位,评价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对这一教育评价产生畏惧,甚至产生逃避的心理,影响了学生心理及思想品德的正常发展。在评价体系中,缺乏被评价者——学生的坦诚参与,整个评价结果往往不能准确地发现问题,因而制约了评价体系应有的调节、激励、改进的功能,也就不能有效地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教育脱节,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教育脱节,就导致在教育实践中出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分离、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离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困境。随着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日趋日常化和社会化,摆脱以往评价总是局限在一定的时间、环境和一定的群体、部门范围内的难局。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很好地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绝大部分停留在课堂说教,有明显目的实践教育活动,没有收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呈现的是一种机械的呆板的教育形式。美国,作为现今的世界第一强国,政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之为“公民教育”。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达到了一种“无意识”境界,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的日常生活中接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国家非常重视发掘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着的宝贵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国外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化和社会化,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形势。若不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和社会化的问题,让教育真正做到回归到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其教育实效也就无从谈起。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全面地反映教育效果

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多是指向单一,仅是思想政治方面的大方向上的大话、空话。这样所体现出来的评价目标,就仅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认知比较,而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活动评价重视不够,出现了缺位。从评价体系的原则构成上看,就未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注重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没能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想法及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开拓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整体提高,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从评价的内容上看,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单纯地以入党积极分子比列、大学生党员比列、奖学金获取比列、课程的优秀率、学生就业率等等为评价内容,忽视了评价内容应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来具体确定的前提,是机械和不恰当的。从评价方法上看,使用的多数是终结性和总结性评价,而对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对策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使用比较少。这就可能导致个别精神状态差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但教师没有相应的对策性措施和诊断性评价,致使此类学生逐渐失去学习信心,影响了他们的成长成才。此外,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方案的论证过程中也缺乏对策性和诊断性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较少或不能规范使用对策和诊断性评价。从评价层次上看,主管部门、学校、教师的评价范畴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方面以及学校阶段性结果的评价,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阶段性工作和学习的评价较多,对学校和教师等日常的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却较少进行调节性和决策性评价。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需具备的特征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社会主义的科学价值观、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适宜的教育方式,来影响受教育者的价值观构成,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认同,使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需要的品德修养和政治信仰。评价工作的全过程,反馈测评信息以及测评结果的处理和运用,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并始终围绕党的基本原则和中心任务,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如何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与坏,首先应当以一定时期中党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文件为准绳,以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为取向。所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政治方向所在,也决定和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重要保功能之一,就在于保证和督促思想政治教育沿着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我们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教育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服务和保证作用,但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为某一项具体业务起服务和保证作用,更重要的是应该理解为为党的事业、社会主义事业起服务和保证作用。保证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学生积极性普遍提高,真正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接受教育

当今时代,素质教育已成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归宿,尤其是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后,在我们所构建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而且还有被评价者——学生,同时要突出学生在测评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综观整个评价过程,从评价目标的确立直至评价信息的反馈,评价者——学生始终以主体身份参与其中,他们要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要了解评价的方式、评价手段及其评价结果。总之,只有在参与中,被评价者——学生才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并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于保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起着几乎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构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时,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起来进行评价,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使思想政治素质评价能更好地发挥检查和激励作用。

(三)体现极强的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具有系统性特点。而评价体系的系统性体现在其原则的高度适然性、评价内容的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评价具体指标的明确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考虑工作的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能只就一件事、一个人或某一具体环节而草率定论,而是要始终注意工作的整体目标。具体的评价结果不是单一某个阶段的简单个体,而应该将其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工程中来整体考量,不能忽视整体功能而过分强调部分的作用。二是要考虑工作的层次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施教者、受教者、评价者的水平和层次都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善于区分不同的个体或者群体,对他们适用有差别的评价体系或者标准,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搞一刀切。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对教育者、受教育者、评价者、被评价者进行多层次地区别对待,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三是要考虑工作的相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教育所赖以存在的各种条件及相互作用,研究分析各种因素、条件对工作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从而做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突出评价学生的多种能力、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评价体系要紧扣德育目标,要尽可能更全面、确切地反映被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既要有局部性指标,又要有评价对象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的综合性指标。指标的全面性也表现在各个指标间相互联系补充,层次清楚,并共同构成系统而又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全面地反映情况,发挥评价体系的检查、激励功能。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命线,其体现以人为本新思想及新时期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基础上的新任务,又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形式、宗旨的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从而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作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有效开展保驾护航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的价值,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最终还是学生本身,但对于在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确立评价体系并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落脚点。

总而言之,高校必须根据新时期、新阶段、新情况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做到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准确与公正,也才能使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其检查、激励功效和护航作用,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国家建设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

注:

[1]李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体系初探[N].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

[2]李军.关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6月

[3]王永明,张辉.以科学的原则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测评体系[J].教育探索.2005年第4期

[4]王冠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2007年3月

[5]唐慧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与重构[N].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11月

[6]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R].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

[7]罗琼芳,和跃宁.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新思路[N].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7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