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的导入王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浅谈小学品德课的导入王鑫

王鑫

□王鑫

〔摘要〕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可见一个优秀的品德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我们从发挥导入的激励功能和铺垫功能这两个角度出发,设计品德课堂导入,让课堂教学有效接轨生活。

〔关键词〕小学课堂思想品德导入

1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奇巧

如果说教学是一种唤起,那么“新巧”的导入便是这唤起中的第一声号角,特别是品德课的课堂教学,那些冗长的、不切题的课堂导入,不仅会影响整节课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容易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歧途。我们提倡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导入一定要“新巧”,这是根据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特征而言的,但主要是指其方式的“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别具一格”、“千变万化”,它的前提必须遵循“实用”的原则,必须建立在明确集中的主题基础之上。因为“新巧”导入的主要功能是“激趣和切题”,是教师通过巧妙的方式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找准课堂切入点,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快乐地进入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德育世界。所以,我们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环境、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特征、主题活动的目的和内容等等去设计能为之服务的“新巧”导入方法,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展示实物,以具像启迪学生;有时讲述故事,以情感激发学生;有时巧设“画”面,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高歌一曲,以激情诱发学生……总之,只要能够积极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把学生的经验“诱”导出来,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为学生正式进入品德学习活动铺桥筑路,就是我们所提倡的“新巧”导入。

2注重导入的情趣性

前苏联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睿智,它可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受熏陶和感染。也曾在某杂志上看到一位品德教师在课堂上总让学生“大笑三声,小笑不止”。这些足以说明品德课尤其是导入应有情趣性,如一个生动真实的事例、一句幽默诙谐的语言、一个恰当巧妙的比喻、一个小幽默、唱一段歌或欣赏一段音乐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探究新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的情景有关,情感受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开课时,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导入新课。如《珍惜劳动成果》一课,老师让学生和着《锄禾》乐曲轻轻吟唱,并配上锄禾动作,在看、听、唱、演中师生共同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境,在情感共鸣中,板书课题。这样,用一段音乐、歌曲等,创境育情,把学生引入“佳”境,增强讲课的感染力。

3设疑悬疑,引发思考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一开讲,老师提出疑问,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如教《真正的好朋友》一课,老师问: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当你发现好朋友做错了事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好朋友呢?是啊,这个问题提到学,生心里去了,学生急于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相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方营学区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