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牡丹芳菲好物华

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沈海宁

“湖北戏剧牡丹花奖”自创立至今已成功举办八届,我觉得这个奖项是发现和培养戏剧表演人才行之有效的一个举措。戏剧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开始,比如艺校教育等。但进入到人才的拔尖阶段,是需要拿剧目来说话的。剧目是实践,由此演员才能真正得以历练,才能在舞台上有所展现乃至提升。我们的“牡丹花奖”,又恰好是用戏说话,以精品剧目作为评选标杆。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一奖项的评选,确实发现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表演人才。

说到“牡丹花奖”的获奖演员,他们不仅是所属剧种和所在戏剧院(团)的挑梁者,而且近年湖北很多重大的艺术活动,处处可见他们活跃的身影。都说湖北是戏剧大省,戏剧大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出戏出人。回顾这些年湖北的戏剧创作,很多剧目就是靠这些“牡丹花奖”获得者撑起来的。在诸多的国家重大艺术节(赛)中,逐金夺银的也是这些“牡丹花”。也就是说,我们的“牡丹花”始终与整个湖北的戏剧创作和舞台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

像我们这样的戏剧大省,剧种多、院团多、戏剧表演人才更多,因此,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有机会去拿“梅花奖”。这种情况下,“牡丹花奖”作为我省艺术创作的激励机制之一,给很多演员提供了角逐技艺的机会,也给戏剧院(团)提供了展示创作的平台。对这个奖项,很多戏剧院(团)确实是当天大的事在抓;对于很多优秀的中青年演员,特别是一些小剧种演员,赢得“牡丹花奖”不仅意味着个人的艺术荣誉,并且对所在的剧团乃至所属剧种的推进和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

正因为如此,湖北省剧协在历届评奖中,除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大原则,还本着促进戏剧事业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宗旨,兼顾了不同地域、不同剧种和不同剧院(团)的客观差异。回看143朵“牡丹花”,不仅有京、汉、楚等这类大剧种演员获奖,也有像阳新采茶戏、竹溪山二黄这样的小剧种演员脱颖而出。

“牡丹花奖”一路走来的二十年,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也得到广大戏剧工作者的拥戴和支持。尽管如此,这一路也是历经艰难,可是无论多么难,湖北省剧协始终坚持了它的届次性。正因为有了这份坚持,所以它才能成为很多戏剧人心中极有分量的一个戏剧品牌——这是最难能可贵和最值得欣慰的。

当前,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在全省推进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对于“牡丹花奖”而言,如何与湖北省“两圈一带”建设相结合?又如何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将生机勃勃的正在发展过程之中的一些为旅游服务的艺术团体纳入评选的视野?诸如此等,既是“牡丹花奖”需要探索的新课题,更是“牡丹花奖”扩大工作范围、拓展品牌效应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