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图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8
/ 3
(重庆市育才中学 冯嘉琳)
随着基础教育内容和结构的现代化改造,教学的进度和深度必然不断增加,而教学时间和教材总量却不允 许膨胀,如何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努力寻求最佳教学效果,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世 界各国教育改革普遍遇到的难题。从学校实际出发,我选择了历史图示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进行了六 年3轮的实验,初步见到了成效。


历史图示教学是把用文字叙述的教材内容用简要的符号、文字、数码组成的图形或图象、地图、表格等形 式加以表现,用以说明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它从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既 充分注意发挥两个大脑半球在思维中各自优势,又极力强调视听感官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变课堂的单 向传递为多向传递,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如果说按系统论观点 深钻和把握教材是创制图示的前提,那么图示的设计是否符合信息传递的科学性、简易性、条理性便是图示教 学的关键;而以图示为依据,对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有效的调控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
运用图示进行教学的目的是力图跳出单纯的传授知识和观点的旧模式,代之以传授思路和方法的新方向, 使中学历史学习成为学生一生中学习历史的开始而不是终结。具体目标是:
一、利用图示缩短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内容结构的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
二、探索图示教学中如何实现启发性、生动性原则的途径。
三、探索图示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结合点。
实验分三轮进行,每轮周期二年。
第一轮,1986年9月—一1988年7月 实验班级为高中88级6班(文),重点实现第一个目标 。
我在深钻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找准知识内容的关键词,将其按章、节、子目及子目下要点4个层次,按 内在联系组合、分解成不同的图示,力求揭示该段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将设计好的图示在课前印发给学生, 作为课前预习的提示,课堂讲解的依据以及课后自测的目标。上课的基本程序为:
(一)利用数轴图示,讲清历史的分期,起迄年代、特点,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前 从宏观上获得对该段历史的整体认识。
(二)依据图示,讲解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
(三)依据图示的思路,指导阅读教材,并从微观上落实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和问题答题,引导学生把握 答题中的关键词。
(四)依据图示作课堂小结,完成宏观—一微观—一宏观的教学过程。
随着教学进度和内容的变化,课堂的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这种作法的好处是,把知识要点全部交给学生,对学生认识和较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提供了依据。把厚书 变为薄书,基本达到第一个目标。两年实践,中外历史图示累计两大本,在此基础上完成的《中学历史图示教 学实验报告》在重庆市84-88年教改成果评比中获二等将。这种方法的不足是,将知识结构全部交给学生 ,不利于启发思维活动,容易造成思维的定势,依赖性增强及学习兴趣的下降。
第二轮,1988年9月—一1990年7月 实验班为高中90级3班(文),重点实现目标(二)。
为深化教改,选择文科历史教学运用图示的最佳方案,在电教室王能华老师的配合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 电化图示教学实验,采用普通玻璃纸制作图示幻灯片的简易方法,制作各类图示一百多张。在实验过程中着重 探索了以下问题。
(一)努力提高图示设计的质量,力求做到知识上的科学性,设计上的对称、美观及书写的规范。
(二)注意运用中的灵活性,采用分部展现的原则,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章为例。首先 打出《红军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结合当时的局势导入新课。要求学生思考“一 二·九”运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西安事变3个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促使西安事变爆发的 政治因素。在引导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依据教材讲述以下4个问题。1.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2.“一二 ·九”运动;3.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4.“七君子事件”。得出西安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 略、人民抗日运动高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和蒋介石的倒行逆施四股政治合力作用在张学良、杨虎城 身上的结果。在讲述过程中依次出示并完成图示的上半部分。然后生动描述西安事变经过,结合当时局势分析 我党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最后将西安事变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完成的图示,既表现了该章的知识结构,又是课后练习中问题的提示。
(附图 {图})
利用幻灯片可以部分遮盖的特点,将图示灵活地分部出示,把静态变为动态,再铺之人物、场景、表格等 幻灯片,的确让学生感到新奇,增强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教师来说,节省 了板书时间,有了更多课堂调控的机会。基本接近第(二)个目标。但学生上课笔记量较大、减少了上课熟悉 教材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听课的质量。对普通年级较适合,文科班还得另辟途径。


第三轮,1990年9月—一1992年7月 教材在前两次(中国史3册、世界史2册)基础上增加《 中国近现代史讲座》,实验班为高中92级5班(文),重点实现实验目标(三)。
吸取前两轮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我重新设计中外全套隐喻型图示。即印发给学生的图示只有教材框架体 系和部分知识线索提示,具体内容通过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共同完成,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总课时不变的 情况下,不仅多上了《中国近现代史讲座》一书,还将高三下专题复习学生活动内容提前到高三上学期完成。 实验围绕目标(三)进行,强调了以下问题:
(一)更加重视图示设计的质量。随着1990年以来历史高考难度增大,我认真学习史学理论,使自己 站在较深层次把握教材体系,努力寻求符合中学生实际的历史思维过程,从教学目的出发,确定好每堂课的教 学层次、内容和检测手段,解决好图示设计的实用性。
(二)强调预习的质量,布置预习思考题,力求使图示成为学生形成答题思路的提示,为课堂的历史思维 训练奠定基础。
(三)课堂教学重点在形成“历史思路”上下功夫。文科教学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1.复习新课阶段,这是文科教学的基础。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框架结构及具体内容的 认识思路。首先抓住关键词引发思维;其次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归纳要点,以点带面,形成整体思路;再 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逻辑推理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较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
2.专题复习阶段,这是文科教学的关键一环。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原先分散在各章节、甚至 不同教本的相对孤立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类别、性质、联系进行归纳分析,编制成相互联系的、新的知识网 络。完成专题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发展规律等新的历史思维过程。我为学生 设计了全套专题隐喻型图示,仍以学生活动为主。
3.综合复习阶段,是文科学习的最后一环,也是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深化和实质性阶段。一方面要求学 生凭借图示,强化对知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历史学科十大能力的表现和考查方式 ,同时注意分析吸收全国各地有关信息,设计带有较大综合性和角度新颖,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使学生已 有的知识结构在答题过程中发生新的变化,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从中得到创造性思维的真实体验。
(四)在练习和检测题中贯穿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核。
在学校支持和师生共同努力下,三届实验班均收到实效。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普遍提高。不 少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学习历史的最大收获是知道了怎样学习历史。几届高考成绩突出。高88级6班升学率 、高分段、历史平均分均系全市第一。高90级3班上线率系全校第一。历史成绩比省平均分高15.7分。 高92级5班平均总分超过省中专录取线。当然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和多方面因素有关,是各科教师共同努力的 结果,但历史学科的作用也不可否认。
历史高考成绩一览表
(附图 {图})
应该说,图示教学在中学历史课特别是文科班的历史教学中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不失为促进中 学历史教改的有效途径。
(一)图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图示板书改变了提纲式、呆板的传统板书的面貌,取材灵活,形式多样,还能使用不同颜色强化信号,容 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图示教学缩短了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历史课内容多,课时少 的矛盾。教师不仅能重点展开,进行诸种能力训练,还能把适当作业纳入课堂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学生在图示的提示下回答问题、显得积极、主动、沉着,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图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历 史知识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心理状态,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内在潜力,达到好的 学习效果,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认可。
(二)能促进学生诸种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中国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赵恒烈先生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要依靠三种水平的平衡发展。“一是再 现性水平,指对史实的记忆能力;二是逻辑水平,指对史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三是创造性水平 ,指重新组合史实,提出独立见解的能力。六年的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图示教学是培养学生这三种水平的行之 有效的途径。
图示作为传递知识信息的一种直观工具,一方面能促使历史表象的形成,增强认知的清晰性,记忆的稳固 性,追忆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将历史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有利于提高再现再认的能力,也有利于分析、概括 能力的提高。中国历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教学和记忆的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图示:
(附图 {图})
上课时,我只画出图示的框架,然后让学生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当时农村的阶级和阶层。2.分析他们的经济地位及对土地革命的态度。3.站在革命立场应制定的 政策。课堂气分十分活跃,最后完成的板书,既加深了对这一政策内函的理解,又将枯燥的概念变为清晰的稳 固的历史表象,学生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期末考核中,90%以上的学生能准确回答这一概念。


图示教学的过程,本身便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能力的过程。图示揭示了教材的内在 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图示能将零乱知识系统化,教材内容结 构化,具有归纳,演绎的特征,能帮助学生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件本质,有助于掌握复杂的问题。如“结合辛 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分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经过”一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事实证明,依照下图,学生 在老师启发下能较快掌握答题思路。
(附图 {图})
1.袁世凯依靠帝国主义和旧官僚立宪派支持,重掌清政府实权。2.袁世凯以反革命势力压迫革命派接 受“南北议和”的条件,骗取“如反正当保举为大总统”的许诺。3.借助革命势力,威逼清帝退位。4.施 展诡计,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由于结合图示,层层分析,学生印象深刻,认识袁世凯篡夺辛亥革 命果实的实质。
(三)图示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育的成败,人才培养的优劣与教师的群体素质有密切关系。就历史教育而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质量的 提高也有待于教师素质水平的优化。
图示教学要求教师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站在全册全编全章的高度确定每堂课输出的信息量,并抽出 其中主干和有联系的部分,经过创造性思维,设计出不同的内函和外延的图示,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分析概括 、综合演绎、思维表达等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图示教学使教师获得较多的课堂调控的依据和 机会,有利于及时收集、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教师主导性评定和学生自我修定评定,达到教学相长 的目的。我自己正是在图示实验后,才重视了对教法的研究,对教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本形成了以图示为 中心,以启发式为手段,以训练历史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88年以来,我撰写的图示论文,两次获得全国图示优秀论文一等奖及重庆教研成果二等奖。
(四)图示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无论在城市、乡村均可试行。它既适用普通年级,更 有益于毕业班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客观地说,图示教学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理想最完美的教学模式,它只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使教学手段 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在实践过程中,深感图示教学有如下局限,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克服。
(一)历史学习应该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辩证的统一。图示却主要表现历史内容的逻辑联系。若只让学 生得到图示上的几个干巴巴的线索、结论,不符合历史教学的要求。克服的途径是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 ,吸取传统教法中的启发性、生动性、量力性和历史美等原则的精华,使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知识中受到启发, 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到美的享受。
(二)历史千变万化,图示却有一定的格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克服的办法一是注意图示设计的多 样性,要富有启发性,具有吸引力。二是设计变更图示,注意同一史实在不同图示中的地位、作用的变化。
(三)图示用于改革传统板书是行之有效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滥用。
(四)由于图示文字十分简洁,使用于毕业班,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图示的基础上,认真阅读理解课文,防 止知识点的遗漏。
综上所述,图示教学在引入科学的方法论,革新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结构,培养学生智能发展等 方面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闯开了一条新路,在实践中显示了较强生命力,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到目 前为止,已召开三次全国性的历史图示教学研讨会,累计论文集10册;公开发表的图示专著本、论文一百多 篇;在九年义务历史教材和练习册的编写中,也收入了不少图示教学成果。目前面临的新课题是如何深化图示 教学研究,尤其是如何寻找图示设计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如何寻求图示与生动性,启发性原则结合 的最佳实施方案和途径;如何使图示的符号和设计日趋统一和规范,以便直接为历史教学进入电视屏幕、输入 电子计算机程序网络服务。我坚信,以上问题在历史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将逐步解决和日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