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00
100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外泌体广泛存在于细胞外微环境和各种体液中,可通过传递微小RNA(miR)、mRNA和蛋白质等信号分子介导信号转导。miR-130a可作为细胞间信号传递的重要物质存在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外泌体中,参与各种疾病的调控机制,成为某些疾病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现综述外泌体miR-130a在非肿瘤性疾病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

  • 标签: 外泌体 微小RNA 调控机制
  • 简介:摘要肝内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又称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特别是并发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肝脓肿,治疗十分棘手。"通畅引流、解除梗阻、去除结石"的外科治疗+抗生素治疗及生命支持治疗将是肝内胆管结石重症急性并发症治疗的重要方法。本文就肝内胆管结石重症急性并发症的综合治疗进行综述。

  • 标签: 肝内胆管结石 重症急性并发症 综合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样蛋白1(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究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组织5例,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CREB3L1在另外12对匹配的骨肉瘤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IHC验证CREB3L1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公共数据中骨肉瘤队列中CREB3L1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临床采集的5对匹配骨肉瘤和正常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分析共发现1 809个差异表达基因(|FC|>1.5,P<0.01),其中有1 111个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升高,697个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蛋白分解代谢、细胞黏附等信号通路。参与胶原蛋白生物合成、修饰和降解,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形成等多个通路的基因在骨肉瘤中显著富集,其中CREB3L1等在骨肉瘤中表达升高明显。RT-qPCR分析匹配的骨肉瘤及对应正常骨组织中CREB3L1的mRNA表达表明(n=12),大部分标本中(9/12)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骨组织(4.408±3.230比1.000±0.000,t=2.256,P<0.05);IHC表明,CREB3L1在骨肉瘤细胞核与细胞质的表达高于正常骨组织(细胞质:2.750±1.290比1.750±0.683,t=2.739,P<0.05;细胞核:2.125±0.806比1.250±0.775,t=3.130,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REB3L1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负相关(P<0.01,P<0.001);通过比较有和无肺转移患者病例中CREB3L1细胞核IHC评分,CREB3L1在有肺部转移肿瘤细胞核内表达量高于非转移者(2.500±0.527比1.700±0.949,t=2.331,P<0.05)。结论CREB3L1在骨肉瘤中表达升高且与患者较差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 标签: 骨肉瘤 细胞外基质 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样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超高龄人群(年龄≥80岁)脊柱与髋部骨密度(BMD)差异,分析不同部位BMD在超高龄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体检中心超高龄体检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组间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量得到的脊柱和髋部BMD差异;通过组内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自身脊柱与髋部BMD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腰3椎体(L3)[(-2.7±1.5)比(-1.8±2.2),t=-2.275,P<0.05]、腰4椎体(L4)[(-2.4±1.5)比(-1.6±2.1),t=-2.137,P<0.05]、腰1~4椎体整体值(L1~4)[(-2.7±1.4)比(-2.0±1.9),t=-2.023,P<0.05]以及全髋部(TH)[(-3.0±1.1)比(-2.2±1.3),t=-2.618,P<0.05]BMD均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L1 BMD低于TH BMD[(-3.630±1.209)比(-3.040±1.147),t=-2.313,P<0.05],对照组患者L3[(-1.753±2.249)比(-2.647±0.986),t=3.306,P<0.05]、L4[(-1.527±1.999)比(-2.647±0.986),t=4.830,P<0.05]及L1~4[(-2.183±1.828)比(-2.647±0.986),t=2.340,P<0.05]BMD均高于股骨颈(FN)BMD,L4 BMD高于TH BMD[(-1.527±1.999)比(-2.165±1.255),t=3.046,P<0.01]。结论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腰椎部分节段和髋部BMD与同龄未骨折人群相比存在差异,该差异对超高龄人群髋部骨折风险预测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超高龄人群 骨质疏松性骨折 髋部骨折 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与玻璃酸钠(SH)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符合纳排标准的KOA患者61例,按治疗方式分PRP组30例和SH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关节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评估PRP与SH对不同KOA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样本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RP组治疗4周后WOMAC评分低于治疗前[(76.8±12.1)分比(58.0±14.8)分,t=20.863,P<0.05],治疗4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6.0±0.9)分比(4.2±1.1)分,t=48.694,P<0.05];SH组治疗4周后WOMAC评分低于治疗前[(77.4±9.2)分比(65.6±9.5)分,t=20.565,P<0.05],治疗4周后VAS评分低于治疗前[(6.4±0.7)分比(5.1±0.6)分,t=11.180,P<0.05]。PRP组治疗4周后WOMAC评分低于SH组[(58.0±14.8)分比(65.6±9.5)分,t=2.380,P<0.05];PRP组治疗4周后VAS评分低于SH组[(4.2±1.1)分比(5.1±0.6)分,t=3.969,P<0.05]。PRP组治疗4周后IL-6水平低于治疗前[(19.06±1.11) pg/ml比(0.51±0.04) pg/ml,t=91.595,P<0.05],治疗4周后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1.97±0.17) pg/ml比(0.51±0.04) pg/ml,t=48.694,P<0.05];SH组治疗4周后IL-6水平低于治疗前[(18.81±1.07) pg/ml比(7.09±0.72) pg/ml,t=57.212,P<0.05],SH组治疗4周后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2.02±0.19) pg/ml比(0.73±0.05) pg/ml,t=36.449,P<0.05]。PRP组治疗4周后IL-6水平低于SH组[(0.51±0.04) pg/ml比(7.09±0.72) pg/ml,t=0.899,P<0.05];PRP组治疗4周后TNF-α水平低于SH组[(0.51±0.04) pg/ml比(0.73±0.05) pg/ml,t=19.108,P<0.05]。结论PRP与SH对KOA的治疗均有效果,且PRP效果优于SH。

  • 标签: 富血小板血浆 玻璃酸钠 膝骨关节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矢状位参数调整对脊柱矢状位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需要进行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0例。A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维持原有腰椎前凸角(LL),B组患者术中腰椎融合时LL增大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和影像学参数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8.15±1.42比7.98±1.39,t=3.276、1.839,P>0.05)、JOA评分(7.20±1.30比7.36±1.25,t=1.689,P>0.05)和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腰部和腿部VAS评分(3.25±0.51比2.06±0.29,t=7.276,6.158,P<0.05)、胸腰段后凸角(TLK)(14.42±1.25比10.14±0.98,t=0.025,P<0.05)、骨盆倾斜角(PT)(18.56±2.82比12.23±1.63,t=0.037,P<0.05)、冠状位Cobb角(12.25±1.52比7.14±1.67,t=0.024,P<0.05)、矢状位垂直轴(SVA)(43.26±13.24比35.50±11.15,t=0.009,P<0.05)、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PI-LL)(15.52±2.96比8.59±2.22,t=0.030,P<0.05)水平低于较术前均降低,且B组低于A组,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JOA评分(2.49±0.46比1.85±0.30,t=7.158,P<0.05)、LL(26.63±2.43比38.64±3.76,t=0.017,P<0.05)、SS(27.61±4.52比33.91±5.94,t=0.023,P<0.05)水平较术前均升高,且B组高于A组,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Roussouly Ⅱ型脊柱腰椎融合手术中增大LL能够缓解术后腰腿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促进术后脊柱矢状位平衡。

  • 标签: Roussouly Ⅱ型 脊柱腰椎融合手术 矢状位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醋酸阿比特龙(ABI)联合多西他赛(DOC)治疗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4例mHSP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在雄激素剥夺治疗(ADT)的基础上,30例患者接受ABI治疗(ABI组),14例患者接受ABI联合DOC治疗(ABI+DOC组)。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相关指标。应用Mann-Whitney、χ2检验及Cox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4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1.5个月,ABI+DOC组患者DOC化疗2~8个周期,平均5.4个周期。ABI+DOC组患者中位PFS指标高于ABI组(35个月比26个月,χ2=4.978,P<0.05),相对于单用ABI,ABI联合DOC化疗降低患者73%疾病进展风险(风险比0.27,95%置信区间0.08~0.96,P<0.05)。ABI和ABI+DOC组分别有18例(60.0%)和11例(78.6%)患者12个月内PSA<0.2 n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5,P>0.05)。治疗2个月ABI+DOC组患者达到PSA90比例高于ABI组(85.7%比53.3%,χ2=4.325,P<0.05)。ABI及ABI+DOC组患者中位PSA最低值分别为0.08 ng/ml和0.07 ng/ml,达到最低值的中位时间分别为7个月和9.5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28、-1.509,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不良事件。ABI及ABI+DOC组患者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0%和3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结论ABI与DOC联用延长mHSPC患者PFS,提高治疗2个月达到PSA90患者比例,且不增加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前列腺癌 阿比特龙 多西他赛 转移性 激素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CT-FFR)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该研究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或住院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CTA和CT-FFR的结果,以指导中度狭窄(30%~75%)患者的治疗决策。收集CTA数据,并用FFR软件分析血流储备分数数据,定义病变远端冠状动脉管腔直径2 mm处CT-FFR值≤0.8为显著狭窄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根据CTA及CT-FFR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A组:CTA狭窄<50%,采用最佳药物治疗;B组:CTA狭窄≥50%且CT-FFR>0.80,采用最佳药物治疗;C组:CTA狭窄≥50%且CT-FFR≤0.80,采用最佳药物治疗;D组:CTA狭窄≥50%且CT-FFR≤0.80,采用最佳药物治疗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术,必要时行支架植入或者冠脉搭桥手术。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各组间采用检验进行比较;组间平均值用t检验,两个以上组间平均数比较用Kruskal Wallis检验;使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复合终点风险率比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30例患者,其中一支或者多支冠脉血管处于中度狭窄(30%~75%)的136例患者并进行CT-FFR分析;(2)136例CT-FFR分析结果中,23例患者(17%)的检测结果为狭窄<50%;35名患者(26%)的CTA检测结果为狭窄≥50%但为阴性(CT-FFR>0.8);7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狭窄≥50%且为阳性(CT-FFR≤0.80),其中34名患者单接受最佳药物治疗;(3)随访结束时,A组和B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23%比29%),但与A组比较,C组和D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例明显升高(分别为65%、32%)。重要的是D组(14%)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2%,P<0.05)的。结论在中度狭窄的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CT-FFR可有效地识别不需要进一步诊断检测或介入干预的患者(CT-FFR>0.80)和需要进一步有创冠脉造影检测和介入干预的高危患者(CT-FFR≤0.80)。CT-FFR能够评估患者的风险和为患者治疗提供最佳策略指导。

  • 标签: CT-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稳定性冠心病 冠脉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泡灌洗液(BALF)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在诊断肿瘤重症患者重症肺炎(S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期间江苏省肿瘤医院重症监护室42例SP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BALF-mNGS检测和病原微生物培养,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诊治过程,评价BALF-mNGS在诊断肿瘤重症患者SP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2例患者中,传统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24例(57.14%),其中混合感染6例(14.29%),共检出31株病原菌;BALF-mNGS检测阳性36例(85.71%),其中混合感染29例(69.05%),共检出148株病原菌;BALF-mNGS检测的阳性率与2种及以上病原菌感染检出率均高于传统病原微生物培养[85.71%(36/42)比57.14%(24/42),χ2=8.400,P<0.05;69.05%(29/42)比14.29%(6/42),χ2=25.910,P<0.05]。以传统培养为"金标准",BALF-mNGS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分别为95.8%、27.8%、63.9%、83.3%。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见BALF-mNGS对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因素存在(P>0.05)。结论在肿瘤重症患者SP中,BALF-mNGS对病原菌检出率高于传统培养方法,且干扰因素少,有助于指导肿瘤重症患者SP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肺泡灌洗液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 肿瘤 重症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通过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调控影响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关键基因,并探究分子机制和预后。方法通过分析Enrichr数据库中的基因组,获得EMT和转移性结直肠癌之间共同表达的枢纽基因。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GEPIA)被用来分析识别关键基因。利用多个生物信息数据库公布的数据,分析关键基因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和功能富集。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谱数据库(GEO)探讨关键基因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探究可能存在的通路及分子机制。结果两个关键基因P21活化激酶1(PAK1)和转化生长因β3(TGFB3),分析与预后及病理特征关系。结果显示,PAK1低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低于高表达组[风险比(HR)=0.641,P<0.05],TGFB3高表达组的总体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HR=1.561 P<0.05)。TGFB3的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M分期(t=6.314,P<0.05)、病理分期(t=4.368,P<0.05)和N分期(t=5.843,P<0.05)显著相关;PAK1高表达组与人种(t=2.367,P<0.05)、病理分期(t=1.540,P<0.05)、N分期(t=1.677,P<0.05)和M分期(t=7.561,P<0.05)显著相关。KEGG路径分析确定了PAK1和TGFB3靶基因分别在"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中的起着关键作用。结论PAK1和TGFB3可能通过相关的分子机制影响结直肠癌的上皮-间充质转化,并与预后明显相关。

  • 标签: 结直肠癌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上皮-间充质转化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术前普美显核磁共振对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危险因素相关性及预测价值,建立一个预测肝细胞癌发生MVI的诊断模型。方法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05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普美显核磁共振影像资料,初步建立术前普美显核磁共振联合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对术前预测MVI的诊断模型,利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该诊断模型进行校准度分析。结果建立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术前普美显核磁共振对MVI的预测诊断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得出结果,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63.4%。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已建立的预测MVI的诊断模型进行校准度分析,结果为χ2=8.436,P>0.05。提示该预测诊断模型的实际测量值和期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预测诊断模型拥有很好的校准能力,同时也表明该诊断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具有较高一致性。结论血清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联合术前普美显核磁共振可有效预测肝癌MVI。

  • 标签: 肝癌 微血管侵犯 核磁共振 血清甲胎蛋白 异常凝血酶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铁代谢相关基因(IRGs)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寻找相关基因构建分子标记以预测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方法通过GSEA数据库发现与铁代谢相关的基因本体(GO)通路。在这些GO富集分析通路中有367个与铁代谢相关的基因,然后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获得乳腺癌的RNA数据和临床数据,通过差异基因的数据分析,发现与乳腺癌特异性相关的铁代谢基因,然后对这些基因进行统计筛选后构建多元回归差异模型。结果由ATP6AP1、ABAT、TTYH1、AIFM3、P4HA3、CCNB1、TFRC、CH25H、CYP46A1、BRIP1、ATP6V0B、SLC11A1铁代谢基因构建的模型可预测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其中高危组的存活率明显低于低危组[(21.5%比37.5%),生存分析(Kaplan-Meier),P<0.01]。ROC曲线用于验证1、3、5、10年的预测准确性高[1年曲线下面积(AUC)=0.673,3年AUC=0.704,5年AUC=0.629,10年AUC=0.701)。结论铁代谢相关基因可预测乳腺癌的发生发展。

  • 标签: 乳腺癌 铁代谢 分子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XC趋化因子受体7(CXCR7)蛋白和B7-H4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两者与甲状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确诊的131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组织标本,其中33例甲状腺瘤组织标本、98例甲状腺癌组织标本,同时另选择2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上述组织中CXCR7蛋白和B7-H4蛋白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CXCR7蛋白和B7-H4蛋白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瘤组织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CXCR7蛋白表达率分别为15.00%(3/20)、42.42%(14/33)和77.55%(76/98),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67、29.371、4.299,P<0.05),CXCR7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TNM分期、病理类型、颈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8.989、6.144、5.532,P<0.05),CXCR7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包膜浸润无明显相关(χ2=0.002、0.015、0.492、0.023,P>0.05)。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瘤组织和甲状腺癌组织中的B7-H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4/20)、48.49%(16/33)和81.63%(80/98),两两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54、30.761、4.300,P<0.05)。B7-H4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TNM分期、病理类型、颈淋巴结转移和包膜浸润明显相关(χ2=9.941、4.986、4.923、6.661,P<0.05),B7-H4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χ2=0.044、0.008、0.164,P>0.05)。结论CXCR7蛋白和B7-H4蛋白在甲状腺癌组织呈高表达,CXCR7和B7-H4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的发展、转移及恶性程度明显相关。

  • 标签: CXC趋化因子受体7 甲状腺癌 B7-H4 免疫组织化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