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钢铁件采用高温(145—155℃)碱性氧化法,钢铁件表面经过氧化,其表面形成一定厚度的氧化膜,呈现一种特殊的氧化色-蓝黑色所以一般称为“发蓝”。钢件制件这层氧化膜,色泽美观,无氢脆,有弹性,膜层薄,不影响精度,对消除热处理后生成的应力也有一定作用。发蓝是钢铁件防锈一种常用方法。碱性氧化法工艺始于1939年,至今有60年历史。该工艺耗能大、用烧碱、亚硝酸钠等污染环境。因此科技工作者探索新的方法来取代它,1987年美国首先推出了室温发蓝液专利产品,1990年我国开发了许多常温发蓝液产品,形成膜以磁性氧化铁(Fe3O4)为主黑膜即发蓝膜。笔者加适量的促进剂使钢铁件,在室温下,快速(60~90s)发生微电极反应而形成黑亮的氧化膜。

  • 标签: 钢铁制件 氧化膜 发蓝工艺
  • 简介:摘要: 本文以轨道客车钢铁件喷涂前处理工艺为切入点,简述了不同钢铁件前处理工艺对涂装质量的影响。同时,也简述了静电喷塑的前处理工艺。

  • 标签: 喷涂 前处理 静电喷涂
  • 简介:摘要:钢铁氧深冷是现代钢铁工业中的重要工艺,其效率的提高对于钢铁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能耗降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影响钢铁氧深冷效率的因素,综合分析了提高钢铁氧深冷效率的技术与方法,包括优化设备参数、提高制氧质量、优化操作控制等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钢铁氧深冷的效率,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钢铁制氧深冷 效率提升 设备优化 制氧质量 操作控制
  • 简介:摘要:钢铁行业具备生产流程长、生产工艺复杂、供应链冗长等特征,面临设备维护低效化、生产过程黑箱化,因此需要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艺和管理深度融合,使钢铁造行业达到生产的最优化、流程的最简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 标签: 钢铁制造 智能化 大数据云计算
  • 简介:摘要:钢铁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冶金、材料、房地产、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水平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占有较大比重。本文在分析信息化融合推动钢铁造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方式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钢铁造业信息化应用策略,以此为推动信息化在钢铁造业中的高水平应用起到应有促进作用。

  • 标签: 钢铁制造业 信息化 高质量发展
  • 简介: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命令,将于15天后对美国进口的钢铁和铝分别征收25%和10%的关税。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表示,对美钢铝制品的出口国可以作出妥协来换取豁免。但每宣布一个豁免国,关税标准会对其他被制裁国家相应提升,“以提供对国内工业的相同保护程度”。

  • 标签: 铝制品 特朗普 关税 钢铁 征收 进口
  • 简介:5月25日,刘友梅等铁路方面的院士、专家、工程师一行几十人,从北京出发,乘坐运行试验中的京沪高铁前往上海。作为京沪高铁上运行的CRH380A列车的研制者之一,来自中国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车四方)的设计主审陶桂东,也是这个考察团成员之一。

  • 标签: 铁路 中国 制造业 机车车辆 刘友梅 工程师
  • 简介:摘要:中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中国高速铁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高速铁路行业的发展,不能只基于先进技术,还要提高综合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的安全性,为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证。高速铁路运输的特点是速度相较于普速列车有了大幅度提高,可以更好的满足乘客的旅行需求,但是为了让人们放心地选择高铁列车,确保乘客的安全,选择一种高效、安全、可靠的制动控制技术是必要的。因此,本文对高铁制动系统的控制技术进行分析说明,给出了多种制动方式的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高铁 制动 安全 保护装置 系统控制
  • 简介:科学期刊《陨星学与行星科学》(Meteoritics&PlanetaryScience)近期刊登了一份新研究报告,宣布发现埃及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陪葬品中的一柄铁质匕首的制作材料是来自太空的陨铁。这柄匕首于1922年在法老墓中被发现,藏于包裹木乃伊的隔层中。

  • 标签: 制作材料 陪葬品 法老 埃及 科学期刊
  • 简介:摘要:基于工业革命的指引下,我国重点需要发展的对象,逐渐向大型技术偏移,中国高铁制造的发展模式是技术研发上的成功案例。我国亟须培育工匠精神,这是确保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策略。在产业引导下发扬创新技术、培育职业工人和敬业精神,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需求。在“高铁模式”影响下,使我国制造业发展更平稳、均衡,也充分诠释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 标签: 高铁制造 发展模式 工匠精神
  • 简介:<正>这是地球上一条古老的裂谷。在那漫漫久远的岁月里,这条被称为“不毛之地”的裂谷就象一道阴影投射在华夏西部的大地上。今天,当共和国经历了半个世纪艰难而辉煌的跋涉后,我们再一次回眸西部,不由得惊喜万分。昔日的“不毛之地”已荡然无存,在西部灿烂的阳光下,无数火红的攀枝花织就了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历史,回溯到34年前。1965年初,当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作出开发攀枝花的战略决策时,这里还是一片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凭着对共和国的满腔热忱,短短的时间内,全国各地数十万建设者豪情满怀地汇聚到这茫茫空谷。“三块石头支口锅,帐蓬搭在山窝窝,天是罗帐地是床,酱油盐巴下干粮”,这是创业者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这是建设者当初激情的抒发。为了民族的强盛,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有多少创业者撇下父母妻儿,有多少建设者在这里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有人统计过,在攀钢建设初期,仅开挖的土石方便达5300多万立方米,如果把装载这些土石的解放牌汽车排成线,足可以环绕地球赤道四圈。正是对共和国的一片赤诚和坚定信念,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几十万攀枝花建设者用自己

  • 标签: 攀枝花精神 建设者 中国钢铁工业 共和国 攀枝花人 创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