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流行病学和微生物学细菌脑膜的年发病率约为2/10万~3/10万,以婴幼儿和青少年发病率为高。在英国,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免疫接种项目和近来C组脑膜球菌疫苗的应用,使这两种细菌脑膜的病例数明显下降,且使细菌脑膜总发病率也显著下降。

  • 标签: 细菌性脑膜炎 脑脓肿 B型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球菌疫苗 年发病率 微生物学
  • 简介:细菌脑膜(bacterialmeningitis,BM)通常为化脓脑膜,是由化脓细菌所致的脑膜症,对人类危害极大,位居世界感染性疾病病死率的前十位.该病好发于秋、冬、春季,呈全球分布.细菌侵犯脑膜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血源播散;临床感染扩散,如鼻窦炎、乳突炎;脑脊液与外界沟通,如脑脊液鼻漏;医原性因素如腰椎穿刺后或安放分流装置引起.

  • 标签: 细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检查 X线检查 氯霉素 庆大霉素 磺胺嘧啶
  • 作者: 吴金凤 蒋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1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8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知发育与学习记忆障碍转化医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14
  • 简介:摘要难治细菌脑膜目前暂无明确定义,其临床意义是指治疗过程曲折、疗效差、或病情反复或出现并发症,预后差或以死亡为结局的细菌脑膜。该病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诊治不及时、病情重、病原学阳性、发生并发症或存在原发疾病。早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使用激素,积极处理并发症,同时重视查找和去除难治细菌脑膜病因,对缩短病程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儿童 难治性细菌性脑膜炎 发病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EGF检测在鉴别诊断细菌脑膜和病毒性脑膜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1月-12月期间,细菌脑膜30例和病毒性脑膜20例患儿的脑脊液VEGF进行检测,分析患儿临床症状、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细菌脑膜、病毒性脑膜患儿均有高发发热、恶心/呕吐、抽搐、脑膜刺激征、肌张力改变等症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病毒性脑膜头痛症状较为剧烈,高于细菌脑膜(P<0.05)。细菌脑膜、病毒性脑膜患儿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糖/血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值为0.802、0.990、0.817、0.912。结论:VEGF检测在鉴别诊断细菌脑膜和病毒性脑膜中具有积极意义,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VEGF检测 细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 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
  • 简介:摘要细菌脑膜是儿童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易出现多种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时识别急性期并发症并给予合理治疗可缩短病程并改善预后。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儿童细菌脑膜并发症诊疗专家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儿童细菌脑膜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以降低儿童细菌脑膜的致残及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细菌脑膜是儿童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脑膜奈瑟菌是引起该病的三大病原菌。此外,细菌脑膜患者中大约有1/3会出现认识障碍、听力丧失、神经组织坏死性病灶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细菌脑膜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这是目前难以有效控制该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其致病分子机制。颗粒蛋白前体(Progranulin,PGRN)既是分泌生长因子又是多功能免疫调节因子,近期的研究显示其在感染性疾病、伤口愈合、肿瘤发生、

  • 标签: 颗粒蛋白前体,细菌性脑膜炎,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细菌脑膜的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方法选取了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6例新生儿细菌脑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儿均进行了周围血象、血培养、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糖/血糖比值、头颅MRI等检查,确诊后对患儿给以常规治疗、防治并发症、对症等处理。病原体明确者,选用敏感的抗菌素;未明确者,选用罗氏芬联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特别强调早期常规应用地塞米松与免疫球蛋白,分析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恢复治疗情况。结果36例患者中治愈31例,死亡1例,转神经外科2例,转康复科2例。讨论新生儿细菌脑膜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若诊断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死亡或病残。本文强调早期全面检查,尤其脑脊液糖/血糖比值测定、头颅MRI检查,为早期诊断提供了参考价值;早期常规应用地塞米松和免疫球蛋白疗效显著。

  • 标签: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糖/血糖 头颅MRI检查 早期诊治
  • 简介:摘要新生儿细菌脑膜仍然是一种严重危及新生儿生命的常见疾病,致死和致残率高。近年来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新生儿细菌脑膜临床表现极不典型,需做脑脊液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和及时有效抗生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新生儿脑膜时还极易发生脑水肿与颅内高压,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因此,新生儿细菌脑膜的治疗在强调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关注脑水肿与颅内高压的防治。

  • 标签: 细菌性脑膜炎 脑脊液 抗生素 颅内高压 脑水肿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菌脑膜患儿听力损失的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队列研究,以2010至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入院、起病年龄大于28日龄且小于18岁、临床诊断为细菌脑膜的57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患儿的临床信息及住院期间听力评估结果,并对住院期间存在听力损失的患儿进行随访,收集出院后听力复查结果,并通过父母评估孩子听说能力表现量表对随访时听力状态进行评估。按照患儿住院期间听力损失情况分为听力损失组和非听力损失组,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细菌脑膜听力损失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573例患儿,包括男347例,女226例,起病年龄为29日龄至15.8岁。病原学阳性患者246例,肺炎链球菌脑膜92例,占37.4%。住院期间发现听力损失患儿为160例,听力损失发生率为27.9%,涉及240耳。永久听力损失20例(16.9%),涉及32耳。出现永久听力损失耳中87.5%(28/32)在住院期间听力评估显示为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肌张力障碍、脑脊液蛋白浓度大于1 g/L、脑脊液糖浓度<1 mmol/L和硬膜下积液是听力损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26(1.450~4.059)、1.865(1.186~2.932)、1.544(1.002~2.381)和1.904(1.291~2.809)]。结论听力损失是细菌脑膜常见的后遗症,大部分患儿为暂时听力损失,出现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发展为永久听力损失风险更高。

  • 标签: 脑膜炎,细菌性 听力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乳酸水平对新生儿细菌脑膜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行腰椎穿刺的患儿进行回顾研究,根据脑脊液检查结果分为细菌脑膜组和非细菌脑膜组,比较两组患儿脑脊液乳酸、蛋白、葡萄糖水平,应用JMP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305例患儿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排除脑室内出血(Ⅲ~Ⅳ级)2例、病毒性脑炎1例、神经梅毒1例,最终纳入301例,细菌脑膜组63例,非细菌脑膜组238例。脑脊液培养阳性5例,血培养均为阴性。细菌脑膜组脑脊液乳酸(1.41 mmol/L比1.11 mmol/L)、脑脊液蛋白水平(2.1 g/L比1.2 g/L)及脑脊液乳酸/脑脊液糖比值(0.6比0.4)均高于非细菌脑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脑膜组脑脊液葡萄糖水平(2.3 mmol/L比2.5 mmol/L)低于非细菌脑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乳酸为1.47 mmol/L时,诊断细菌脑膜的敏感度为49.2%,特异度为79.9%;脑脊液蛋白为2.26 g/L时,诊断细菌脑膜的敏感度为49.2%,特异度为91.2%;脑脊液乳酸/脑脊液糖比值为0.48时,诊断细菌脑膜的敏感度为73.0%,特异度为62.4%。结论脑脊液乳酸在诊断新生儿细菌脑膜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结合脑脊液蛋白、脑脊液乳酸/脑脊液糖比值能够提高诊断的特异度及敏感度。

  • 标签: 脑脊液 乳酸 细菌性脑膜炎 婴儿,新生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儿童急性细菌脑膜(ABM)的病原菌组成、临床特征、疾病转归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33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15岁的1 610例ABM患儿的病原菌分布、颅内影像学并发症、疾病转归等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按年龄分为<28日龄、28日龄至<3月龄、3月龄至<1岁、1~<5岁、5~<15岁组;根据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指标,分为病原学确诊组及临床诊断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精确四格表法或非参数检验。结果1 610例ABM患儿中男955例、女650例,5例未提供性别信息;发病年龄1.5(0.5,5.5)月龄。<28日龄588例,28日龄至<3月龄462例,3月龄至<1岁302例,1~<5岁156例,5~<15岁101例,1例未提供年龄信息。<28日龄及28日龄组至<3月龄组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分别为38.8%(95/245)、31.5%(70/222)]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8%(68/245)、35.1%(78/222)];3月龄至<1岁组常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检出率依次为34.3%(61/178)、14.0%(25/178)及13.5%(24/178);1~<5岁组及5~<15岁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检出率分别为67.9%(74/109)及44.4%(16/36)。9.7%(19/195)的大肠埃希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共收集脑脊液标本1 598例,脑脊液及血培养阳性率依次为32.2%(515/1 598)、25.0%(400/1 598),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肺炎链球菌抗原阳性率分别是38.2%(126/330)和25.3%(21/83)。4.3%(32/737)病原学确诊组患儿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1 610例ABM患儿中常见的颅脑影像学并发症是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349例(21.7%)、脑积水233例(14.5%)、脑脓肿178例(11.1%)和脑血管疾病(包含脑软化、脑梗死、脑萎缩)174例(10.8%)。不良结局166例(10.3%),其中死亡32例(2.0%),1岁内死亡24例;复发37例(2.3%),3周内复发25例。病原学确诊组ABM患儿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脓肿和脑室管膜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组[26.2%(207/790)比17.3%(142/820),13.0%(103/790)比9.1%(75/820),4.6%(36/790)比2.7%(22/820),χ2=18.71、6.20、4.07,均P<0.05],两组间不良结局、死亡、疾病复发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ABM的发病年龄多在<1岁,尤其是<3月龄。<3月龄患儿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3月龄患儿首位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硬膜下积液和(或)积脓、脑积水是常见并发症。首次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正常不能排除ABM。ABM病原学确诊患儿占比较低,临床还需重视和规范细菌学检查及提高病原检出率。脑脊液非培养检测方法可提高病原检出率。

  • 标签: 儿童 脑膜炎,细菌性 流行病学 多中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社区获得细菌脑膜(CABM)后遗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对1998-2016年丹麦北部地区1个月至15岁的CABM患儿进行调查。查阅医疗记录,我们统计了入院时的基本情况、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GOS评分为1~4分视为预后不良。我们采用修正的泊松回归检测存活儿童神经后遗症的危险因素。结果86例患儿(45例女孩)中有88例CABM,中位年龄1.4岁(四分位数范围:0.7~4.6)。脑膜奈瑟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48/88)。神经后遗症23例(27%),其中听力障碍13例(15%),认知障碍10例(12%),运动或感觉神经障碍8例(9%)。16例(18%)患儿发生神经系统不良结局,3例(3%)患儿死亡。校正分析得出:头颅影像学异常是后续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CABM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多见,头颅影像学异常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南宁地区儿童细菌脑膜(bacterial meningitis,BM)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方法:回顾统计分析南宁地区省级妇幼医院2017-2019年诊断为BM且脑脊液病原菌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外周炎症指标及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与抗生素药敏试验等。结果:诊断为BM且脑脊液培养阳性患儿共66例,检出排名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链球菌15例(22.73%)、大肠埃希菌13例(19.7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例(19.70%)、无乳链球菌5例(7.58%)、屎肠球菌4例(6.06%)。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高(100%),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93.33%。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均为92.31%。结论:儿童BM的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不同病原菌其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临床医生可参考药敏实验选择抗菌药物以早期治疗儿童BM。

  • 标签: 细菌性脑膜炎 儿童 病原菌分布 抗生素药物敏感性
  • 简介:细菌脑膜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它分为社区和医院获得细菌脑膜(nosocomialbacterialmeningitis,NBM),在发达国家成人中发病率为4/10万-6/10万。常见的感染原因是婴幼儿感染、局部流行和继发于中耳炎、肺炎、外伤、腰椎穿刺、脑脊液引流、神经外科手术。其中NBM是严重的医院感染,

  • 标签: 脑膜炎 病原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产儿细菌脑膜发生的风险因素进行观察分析,对早产儿细菌脑膜的早期风险评估和干预方案的制订进行指导。方法:选择某院于2019年5月-2020年1月份就诊的40名患有细菌脑膜的新生儿40名作为细菌脑膜的新生儿作为细菌脑膜的对照组40名,作为细菌脑膜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剖宫产、产程延长、羊水污染、胎儿窘迫及脐带感染均与早产儿细菌脑膜发生无关;低体质量、胎膜早破、母体GBS定植及败血症均可能是早产儿细菌脑膜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体质量、胎膜早破、母体GBS定植及败血症为早产儿细菌脑膜的危险因素。40例细菌脑膜早产儿中,治愈21例(52.50%),好转13例(32.50%),无好转或疗程不足自动出院5例(12.50%),死亡1例(2.50%)。结论:早产细菌脑膜是导致早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与早产、胎膜早破、母体某院GBS定植和败血症感染等密切相关。

  • 标签: 早产儿 细菌性脑膜炎 危险因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菌脑膜新生儿并发脑白质损伤的高危因素。方法抽取2009年3月至2019年12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足月细菌脑膜新生儿8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是否合并脑白质损伤将纳入患儿分为损伤组(16例)和无损伤组(6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各相关临床指标及病原学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细菌脑膜患儿并发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惊厥、意识改变、听力损害、休克、前囟张力高、C-反应蛋白>100 mg/L、脑脊液白细胞计数(CSF-WBC)>1 000×106/L、脑脊液葡萄糖)<1 mmol/L、脑脊液乳酸脱氢酶(CSF-LDH)>300 U/L、脑脊液蛋白>1 g/L、脑电图异常方面,损伤组与无损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比例为9/16,高于无损伤组的21/69(P<0.05);且损伤组B族溶血链球菌阳性比例(4/16)高于无损伤组(4/69),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惊厥表现、CSF-WBC升高、CSF-LDH升高、细菌培养阳性为细菌脑膜患儿并发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细菌脑膜新生儿并发脑白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惊厥、CSF-WBC升高、CSF-LDH升高、细菌培养阳性等,B族溶血链球菌感染的细菌脑膜患儿易并发脑白质损伤。

  • 标签: 细菌性脑膜炎 足月 新生儿 脑白质损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细菌脑膜患者中联合应用地塞米松与头孢曲松钠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4~2018.11期间,以随机数表法为分组原则,从我院挑选100例细菌脑膜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头孢曲松钠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地塞米松与头孢曲松钠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临床症状变化情况予以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分析,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热、意识障碍恢复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与对照组作比较,观察组用时均较短,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地塞米松与头孢曲松钠联合应用于细菌脑膜的治疗效果显著,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恢复,应用于临床的价值巨大。

  • 标签: 地塞米松 头孢曲松钠 细菌性脑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测序在儿童细菌脑膜(BM)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改善儿童BM的诊疗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江西省儿童医院所有BM病例,同时采集其血和脑脊液等生物样本进行传统病原学检测和宏基因组测序,以传统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明确宏基因组测序在儿童BM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入组45例,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74.74±58.67)个月。宏基因组测序明确病原学共26例,阳性率为57.78%。其中肺炎链球菌8例,大肠埃希菌、脑膜奈瑟菌、葡萄球菌、沙门菌、复合分枝杆菌各2例,中间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巴黎链球菌、液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曲霉菌各1例。传统的病原学阳性率为17.78%,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阳性率为57.78%,P=0.014,Kappa值为0.273。二者比较发现,mNGS技术在儿童BM诊断中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51.35%,阳性预测值为30.76%,阴性预测值为100.00%,Youden指数为51.36%,误诊率为48.64%,漏诊率为0。结论宏基因组学检查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可提高儿童急性BM的病原学诊断率,尤其在临床高度怀疑感染,而传统病原学无法明确病原时应尽早选择。

  • 标签: 宏基因 病原学 细菌性脑膜炎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