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总数超过0.4×10~9/L的情况,绝对计数比百分比更为精确。比如说,一个病人的嗜酸性粒细胞总数是0.4×10~9/L,白细胞总数是4×10~9/L,即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0%,但却不能称之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在热带医学教材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只是提示有寄生虫感染(通常指蠕虫),而不能明确诊断。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寄生虫感染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高嗜酸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HES)是一组少见的异质性疾病,以外周血嗜酸细胞明显增多和靶器官功能损害为特点,其不同亚型拥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将我院收治的69例HE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讨论HES各亚型的特点,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理解HES。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住的69例高嗜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HES的不同病因并比较其不同。结果69例患者多为男性,中位年龄47岁,中位病程时间3月。HES多能找到感染、嗜酸性胃肠炎、嗜酸性肺炎、免疫性疾病、过敏、肝细胞浸润等继发性病因(95.6%),特发性、克隆性少见,而遗传性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表现为浸润脏器的症状。外周血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均异常增高(>1.5×109/L),多伴有血沉和IgE的增高,骨髓中增多的嗜酸性细胞以成熟的为主,受累及的组织经病理学检查可查及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病因治疗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佳。结论通过对患者病因分析,并根据病因采取不同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病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病因。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儿科门诊以"嗜酸粒细胞增多"为诊断依据收治的25例患儿,总结该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测资料,分析其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结果本组25例患儿外周血嗜酶细胞比例增高,绝对计数均大于1.5×109/L,为中重度嗜酶细胞增多,14例确诊为寄生虫感染,经抗寄生虫治疗,疗效显著,2例患儿经肝大腹部超声和胸部检查提示双肺肺炎,高度怀疑为寄生虫感染或风湿性疾病,或恶性淋巴瘤。结论既往有进食和皮下游走性包块有助于嗜酸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真菌感染可以导致显著的嗜酶细胞增多,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这一可能性。

  • 标签: 嗜酸粒细胞 外周血嗜酶细胞 寄生虫感染 真菌感染
  • 简介:患者男,34岁,全身皮疹伴瘙痒4年余。患者4年多前无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红斑、丘疹,不时渗液,伴瘙痒。在外院诊断为“湿疹”,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时好时发。2007年10月因“糖皮质激素继发性青光眼”在我院眼科住院,眼压稳定后以“湿疹”转入我科。予口服泼尼松30mg/d,雷公藤多昔20mg3次,d,甲氨蝶呤15mg/周等,疴隋明显好转出院。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糖皮质激素 继发性青光眼 全身皮疹 皮肤红斑 雷公藤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治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发热、恶心、腹痛等为主。本组20例患者,13例为轻度,占65%,5例为中度,占25%,2例为重度,占10%。结论变态反应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是导致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原因,患者入院后应及时进行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症状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诊治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51.3±16.7)岁,病程7个月~17年。皮疹泛发、多形、剧痒,伴有一定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甘草制剂有一定疗效,部分患者多种治疗抵抗。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多发于男性,甘草制剂有一定疗效。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甘草制剂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s,HES)是一组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过量产生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以骨髓、外周血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可同时累及多种组织和器官,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介质释放会导致多器官损害。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突变分析结果。该综述旨在总结目前用于治疗HES的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羟基脲、干扰素-α等药物在内的传统药物以及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首的小分子靶向药物、白细胞介素-5及其受体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等的治疗进展。

  • 标签: 儿童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单克隆抗体 小分子靶向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加强临床医师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接诊的一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患者进行病例分析。结果患者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外周血、骨髓及粘膜活检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病情复杂,目前该病诊断困难,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活检、诊断治疗后确诊。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临床医师应加强重视。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作者: 阿比囡扎 董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 北京大学肾脏病研究所 卫健委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慢性肾脏病防治重点实验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介导肾病诊治创新单元,北京 100034
  • 简介:摘要腹膜透析患者的腹水嗜酸性粒细胞>100/μl或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比例>10%被称为腹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peritoneal fluid eosinophilia,PFE),其中符合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定义者,则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腹膜炎(eosiniophilic peritonitis,EP)。PFE和EP病例多发生在腹膜透析开始后3个月内,但在长程腹膜透析的任何时期均有报道。PFE和EP发病率和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自发缓解,也有经抗过敏药或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本文综述了腹膜透析患者PFE的研究现状。

  • 标签: 腹膜透析 腹膜炎 嗜酸性粒细胞
  • 简介:摘要该文报道1例以左心室心肌肥厚起病、多系统受累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探讨了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心肌肥厚鉴别诊断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治的认识。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磁共振成像 心肌肥厚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5年以来收治的5例HE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讨论其临床表现与治疗策略。结果5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5岁,以中老年人为主。皮损类型以红斑、丘疹、结节为主。3例患者行FIP1L1-PDGFRA融合基因检测阴性。5例患者血清IgE均明显升高。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对HED治疗有效。免疫调节剂(α干扰素、卡介菌多糖核酸)和生物制剂具有良好疗效。结论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及定期随访对HED管理非常重要。

  • 标签: 皮炎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嗜酸粒细胞增多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临床特征,为COPD分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福建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门诊就诊的COPD稳定期的患者,将诱导痰嗜酸粒细胞(Eos)≥3%的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组(增多组),<3%的为非嗜酸粒细胞增多组(非增多组),收集两组的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肺功能(FEV1、FVC、FEV1占预计值%、FEV1/FVC%)、FeNO水平、生活质量评分(CAT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共纳入56例COPD稳定期患者,增多组血Eos%高于非增多组,增多组FEV1、FVC、FEV1占预计值%、FEV1/FVC%、FeNO水平高于非增多组,CAT评分低于非增多组。结论嗜酸粒细胞增多表型的COPD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优于非增多的COPD患者。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嗜酸粒细胞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农民。主因全身反复皮疹伴瘙痒1年余,加重半月,于2009年3月3日就诊我科。患者2008年1月无诱因躯干、四肢伸侧出现散在红色坚硬丘疹,排列成环形,逐渐融合成苔藓化斑块,

  • 标签: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 阿奇霉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与健康人们相比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方法:将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采用无菌技术从研究对象的气道中采集样本,与征集的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FEV1pred、FEV1/FVC以及菌群组成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FEV1pred、FEV1/FVC情况均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道菌群的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患者气道菌群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存在明显的组成差异。患者组气道中某些细菌种类丰度显著增加,而另一些细菌种类丰度则明显降低,哮喘患者气道菌群的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 气道菌群 微生物学机制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检查结果变化,得出结论脑脊液改变可作为诊断广州圆线虫病的主要实验室依据,但其中EC的变化和病情的变化可能不相一致。

  • 标签:
  • 简介:摘要1例53岁男性小肠间质瘤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400 mg口服、1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未积极治疗,继续伊马替尼治疗。4个月后,患者出现双手、双足、腹部水肿疼痛,皮疹逐渐累及全身,胸、背部部分皮肤可见溃烂,全身散在多发斑丘疹伴溃烂、渗液、瘙痒、疼痛。嗜酸粒细胞计数2.7×109/L。结合骨髓穿刺及皮肤活检结果,诊断为嗜酸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皮疹,考虑为伊马替尼所致。临床药师参与多学科会诊,分析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相关性,建议停药,后续使用应监测伊马替尼血药浓度,调整给药剂量。医师暂停伊马替尼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患者皮疹好转,伊马替尼减量后继续维持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嗜酸粒细胞增多 皮肤疾病 药物监测 伊马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