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鼠坐骨神经挤压伤模型中靶肌肉内神经肌肉接头(NMJ)与梭在神经损伤后及再生中的失神经神经再支配的变化过程。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18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挤压伤组(损伤组,12只)和对照组(假手术组,6只)。损伤组分别在损伤后1、2、3 d及4周取材,对照组于损伤后3 d及4周后取材,均取手术侧胫前,行神经纤维丝抗体(NF)、突触素抗体(Syn)以及荧光偶联的银环毒素(α-BTX)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所得数据使用非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坐骨神经损伤3 d后,损伤组中完全失神经支配的神经肌肉接头比例为(92.40±8.85)%,与对照组(5.19±1.3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2 d后,损伤组的梭中两端的γ-运动神经成分即消失,位于其中部的感觉神经螺旋缠绕结构于伤后3 d消失。损伤4周后,对照组与损伤组在神经肌肉接头神经支配情况相比,未获神经支配[分别为(3.02±0.78)%和(4.22±2.08)%]、部分获神经支配[分别为(6.44±1.91)%和(7.94±2.12)%]以及完全神经支配[分别为(90.54±10.44)%和(87.84±13.89)%]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4周时,损伤组中梭的神经再支配不佳,两端的乙酰胆碱受体已有神经支配,但不完全;梭中部神经纤细、不连续且无典型的螺旋缠绕结构。结论坐骨神经损伤后,NMJ和梭失神经速度相当;梭的运动神经先于感觉神经发生变性。神经肌肉接头易于被再生的神经支配,但梭的神经再支配较为困难,其中,梭的运动神经较感觉神经容易恢复神经再支配。

  • 标签: 坐骨神经损伤 神经肌肉接头 肌梭 失神经支配 神经再支配 小鼠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丹参、生脉注射液对中枢、神经接头和肌肉疲劳的影响.方法:记录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曲线,测定中枢、神经-接头、肌肉出现疲劳的时间.结果:同对照组比较,丹参组和生脉组中枢、神经-接头、肌肉出现疲劳的时间都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方丹参、生脉注射液具有抗中枢、神经-接头疲劳的作用.

  • 标签: 丹参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 中枢 神经-肌接头 兴奋传递 肌肉收缩
  • 简介:2—氯—4—溴—α—甲基肉桂酸钠盐(SCLOOLNa)系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化教研室研制合成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柴慧霞等的系列整体和离体动物实验研究,和潘文漪和宋峰生等的临床观察表明,SCIOOINa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显著的镇静安眠及抗癫痫柞用,在整体动物实验中还观察到SCIOOINa具有松弛作用,通过初步实验表明,SCIOOINa对两栖类神经肌肉接头传递有阻断作用。本工作在上述实验基础上,采用细胞

  • 标签: 神经肌接头 肉桂酸钠 初步实验 阻断作用 动物实验 肌松弛
  • 简介:摘要带神经血管蒂的股薄游离瓣已广泛应用于治疗晚期面瘫,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合适的供体神经,选定的运动神经必须能提供足够强度的神经支配,以产生强有力的肌肉收缩,使患者能够自主控制肌肉的运动。为了实现面部对称和自发的活动,跨面神经移植被认为是理想的选择;在没有面神经的情况下,咬神经是较好的替代选择,可以提供高动力神经输入;近年来,有学者试图结合两种供体神经的优势进行双运动神经吻合,术后具有强大而协调的面部动态效果。该文对股薄游离瓣治疗晚期面瘫中供体神经的选择进行总结,认为每种方式各有其优缺点。

  • 标签: 外科皮瓣 股薄肌 面神经麻痹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严重肘管综合征及上臂尺神经离断的患者采取正中神经旋前方支转位修复方法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0例严重肘管综合征及上臂尺神经离断的患者进行分组,40例常规组(神经外膜吻合手术及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方法)、40例研究组(神经外膜吻合手术及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方法外加正中神经旋前方支转位修复方法)。观察分析组间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常规组高,组间差异明显可见(P

  • 标签: 正中神经旋前方肌肌支转位修复方法 严重肘管综合征患者 神经外膜吻合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咬神经支配股薄移植术治疗成人晚期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6—2017年37例接受股薄移植术的晚期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26例;年龄(40.3±12.7)岁。对股薄移植术前、术后口角移动距离(ΔT-C)、患者自评面功能量表(facial clinimetric evaluation,FaCE)评分,医生使用电子化临床面神经麻痹评估量表(electronic,clinician-graded facial function scale,eFACE)评分的差异。使用SPSS 11.0软件对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年,手术前后患侧口角移动距离[ΔT-C术前为(-1.2±3.1)mm,ΔT-C术后为(6.1±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1,P<0.01);手术前后FaCE分别为(29.4±14.1)分、(57.6±2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P<0.01);手术前后微笑总分、静态评分、动态评分、中面部评分4种状态下eFACE 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8、-29.1、-41.3、-43.9,P值均<0.01)。结论咬神经支配股薄移植是成人晚期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有效手段。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修复外科手术 生活质量 股薄肌 咬肌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B超定位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我院需要进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手术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征得患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麻醉方式,研究组采用B超定位下的麻醉方式,比较两组麻醉方式下患者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以及镇痛的维持时间均明显少于参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为优所占比例为67.5%,参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为优者所占比例为47.5%,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97.5%,参照组患者的麻醉成功率为80.0%,对比P<0.05。结论采用B超定位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佳,明显提高了患者的阻滞效果,对其手术期间的管理也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 标签: B超定位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神经刺激仪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B超定位间勾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采取B超定位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结果两组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麻醉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定位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B超 神经刺激仪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正中神经支配肱一例报导凌兴贵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1本例为男性成年,右侧臂丛的根、干、股、束、支均未见异常。正中神经的内、外侧头分别由臂丛的内、外侧束发出,两头在腋动脉第三段的前外侧汇合成正中神经,向下行于腋动脉和肱动脉的外侧,在喙肱止点附近...

  • 标签: 正中神经 肱肌 神经支配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32例,采取低频脉冲治疗仪对患者进行经皮神经电刺激,观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对比。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有22例患者功能恢复正常,治愈率为68.8%,5例患者治疗后感觉功能明显改善,2例患者治疗后运动、感觉功能有所改善;总有效率为90.6%。治疗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8例、减慢19例、未引出5例,治疗后正常23例,减慢5例,未引出5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正常5例、减慢12例、未引出15例,治疗后正常22例,减慢7例,未引出3例;治疗前后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显著,改善受损的神经支配的肢体功能。

  • 标签: 经皮电刺激 周围神经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及肌电图检查证实为上肢不完全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在给予甲钴胺、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肌电图定位定量经皮电刺激治疗,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行神经功能评定及肌电图检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肌电图变化特点。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为46.5%(20/43例),对照组为16.27%(7/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2%(40/43例),对照组为79.07%(34/4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conductionvelocity,MCV)增快、潜伏期(latency,LAT)缩短、波幅(amplitude,AMP)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6个月时,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MCV增快、LAT缩短、AMP增高更明显(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选择适当刺激参数、电流、电压、脉宽、模式及刺激范围治疗效果较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经皮神经电刺激 周围神经损伤 肌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股间沟 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冈下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10月到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将冈下MTrPs误诊为CSR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8例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病例,所有患者都做过颈椎CT或核磁检查,但在确诊冈下MTrPs前均未做过肩后部体格检查。患者疼痛范围主要集中在肩、上臂及前臂的桡侧(89.3%),以单侧发病为主(89.3%),冈上MTrPs多为2~3个(67.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干针治疗后显著下降[(2.7±1.4)分和(6.1±1.3)分,P<0.05)],总体治疗有效率(VAS评分下降超过50%)为82.1%。结论忽略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而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是导致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冈下肌 纤维肌痛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正中神经神经走行变异具体解剖情况,探讨研究此类神经的变异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方法解剖实验室1例老年男性尸体作为解剖标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注意保护并显露神经、血管,分层次地观察神经,包括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神经喙肱支、喙肱、交通支、神经支,以及神经沿着肌肉、血管的走行,包括肱、肱二头、肱动脉等。结果本组解剖标本中仍然存在“Y”形汇合,但与常规解剖情况不同的是,部分外侧根与神经神经走行变异,形成了共干,随神经走行一定长度后,于臂上1/3位置,该神经神经中分离出来,形成一交通支,并与正中神经合并。结论研究提示临床进行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麻醉时,应注意保护神经、正中神经之间的交通支,以免因损伤可能存在的变异神经造成不必要的功能障碍。

  • 标签: 正中神经 肌皮神经 变异 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稳定性好的大鼠肠神经神经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案。方法2~4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取小肠分离出纵行神经丛,使用Ⅱ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获取大鼠肠神经神经细胞,使用含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Neurabasal A培养基进行培养。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及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膜片钳实验检测肠神经元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和膜电阻。结果原代培养的大鼠肠神经元细胞生长良好。培养5~7 d的肠神经元细胞可见长的突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网络紧密排列;培养45 d显示细胞皱缩、神经突触断裂,呈细胞凋亡表型。取培养5 d的肠神经元细胞进行膜片钳实验,记录其静息膜电位为(-49.5±1.5)mV、膜电阻为(500±38)MΩ(n=30)。结论本原代培养方案取材容易、培养方便、简单易行,细胞接种培养5~7 d可用于单细胞膜片钳实验,为深入研究神经细胞提供了可靠模型。

  • 标签: 肠神经系统 肌间神经丛 神经细胞 原代培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斜方张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针刀组和美洛昔康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刀治疗和口服美洛昔康治疗,疗程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颈部疼痛评分及斜方张力变化。结果:针刀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美洛昔康组(P〈0.05);两组肩颈部疼痛以及斜方张力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针刀组改善优于美洛昔康组(P〈0.05)。结论:针刀治疗可通过改善斜方张力、恢复颈椎的生物力学平衡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 标签: 神经根型颈椎病 针刀疗法 斜方肌 肌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训练(PFMT)联合神经电刺激(NMES)治疗,对盆腔脏器脱垂(PO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50例POP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80)及对照组(n=70)。对观察组患者采用PFMT联合NMES治疗,对照组患者仅采用PFMT治疗。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12》,评价患者性生活质量;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QoL);采用神经电刺激治疗仪,评估患者盆底力;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焦虑及抑郁情况;采用腹部超声检查,评估患者POP程度。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2组PO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时的上述相关指标,进行组内或组间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徐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50056),与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性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中经治疗后有性生活的POP患者治疗1年时PISQ-12评分为(24.5±8.0)分,显著高于其治疗前的(19.7±8.2)分,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中经治疗后有性生活的POP患者治疗1年时的(20.6±7.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37,t=7.422、P=0.042)。②生活质量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理健康总评(PCS)、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心理健康总评(MCS)分值分别为(88.0±13.4)分、(91.9±22.6)分、(98.4±22.6)分、(88.1±9.5)分、(90.8±21.7)分、(92.1±19.6)分、(91.6±18.5)分、(92.1±21.6)分、(91.2±27.4)分、(91.9±14.5)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P患者的(71.6±8.5)分、(76.9±9.5)分、(73.8±12.1)分、(69.4±8.6)分、(79.1±10.3)分、(76.8±10.4)分、(75.5±11.7)分、(78.6±9.5)分、(75.2±11.6)分、(80.1±7.3)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8.805、9.537、8.643、10.335、8.036、8.605、9.060、8.254、8.814、8.541,均为P<0.001)。③盆底力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盆底力为Ⅲ级+Ⅳ级+Ⅴ级所占比例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4.3%,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2,P=0.011)。④焦虑及抑郁情况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HAMA、HAMD评分分别为(7.4±2.1)分、(8.1±3.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3±2.3)分、(10.1±3.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0、P=0.041,t=5.352、P=0.039)。⑤POP程度比较:治疗1年时,观察组POP患者膀胱颈及宫颈外口距基线的距离分别为(0.71±0.62) cm、(1.5±0.8) cm,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的(0.14±0.74) cm、(1.1±0.6) cm;肛提裂孔面积为(18.2±2.8) cm2,显著小于对照组的(22.5±4.9) cm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75、P=0.039,t=3.073、P=0.046,t=3.770、P=0.043)。结论采用PFMT联合NMES治疗,可使POP患者性生活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及盆底力提高,POP严重程度下降,而且焦虑、抑郁情绪缓解。

  • 标签: 盆腔脏器脱垂 电刺激 骨盆底,肌组织 盆底肌训练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 疗效比较研究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股薄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神经跨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01)。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 标签: 神经移植术 腓肠神经 股薄肌 面瘫 组织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