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密集采血流程对溶血的影响。方法:对我院I期临床试验中心入组参加生物等效性试验的100名受试者进行研究,根据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进后的静脉采血流程,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采血流程,评估采血流程对样本溶血的影响。结果:实验组的采血标本的溶血明显降低。结论:改进后的静脉采血流程明显的改善了标本的溶血情况,增加标本检测的准确性。

  • 标签: 密集采血流程 溶血率 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儿科标本溶血降低措施中采用PDCA循环法控制,观察该种方法运用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儿科血液标本检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2019年10月到2019年12月,后两月中使用PDCA循环法管理,对比三个月血液标本检测时发生标本溶血情况。结果:10月份发生溶血为38.74%,11月份为29.73%,12月份为18.54%,(P

  • 标签: PDCA循环 儿科 标本溶血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发生溶血三项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采集母体的静脉血和新生儿的脐带血,对其进行血型的鉴定,对上述患者进行溶血三项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并对溶血三项结果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发现,上述620名新生儿中,HDN确诊者为112例,占18.06%,可疑HNA者28例,占4.52%,非HDN者480例,占77.42%,其中A型血28例,占25.00%,B型血29例,占25.89%,AB型血25例,占22.32%,RH型血0例,占0.00%,随着采血时间的延长,其直接抗人球蛋白阳性、抗体释放阳性、游离抗体试验阳性明显降低。结论相关医疗机构在进行新生儿溶血诊断的过程中应该加大溶血三项试验的进行,进而降低新生儿溶血的发生。

  • 标签: 新生儿溶血 发生率 溶血三项试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采集血液标本的溶血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主题确定、活动计划拟订、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订、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和改进、成果发表共11个步骤进行。结果经过5个月品管圈小组活动,使血液标本溶血率由改善前的6.25%降到0。改善前、后比较,经统计学计算有显著差异性(p<0.01)。使患者满意度由改善前的95%提高到97%。护士们的工作积极性有了大大提高。提高了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及主动服务意识;熟练掌握静脉采血的操作流程,提高专业操作水平;采血操作规范达100%。住院患者血标本不合格为0。患者对护士的采血操作技术满意度达99%。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采集血液标本溶血有显著的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品管圈 血液标本 溶血率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PDCA质量管理降低患者静脉血标本溶血发生的效果。方法由7人组成,遵循PDCA质量管理步骤,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分析本科住院患者发生静脉血标本溶血的相关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结果进行PDCA质量管理前,对照组患者静脉血标本溶血发生为8.56%,研究组患者静脉血标本溶血发生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质量管理活动可以明显降低妇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溶血发生,亦能够提高全科护士的采血操作能力,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

  • 标签: PDCA 持续质量管理 静脉采血 溶血
  • 简介:摘要溶血危象是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的危及生命的临床征象,以进行性加重的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并可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肾功能衰竭,是需要早期识别和紧急干预的儿科急症。本文阐述了急性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思路及干预措施,帮助临床医师对其有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以利于及时识别,快速病因分析,实施及时而正确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溶血危象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急性溶血性贫血
  • 简介: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红十字中心血站 161000 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 分析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溶血得到影响,分析前后变化的差异性。 方法: 实验选取了 201 8 年 1 月~ 2019 年 7 月 单采血小板的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外周血 溶血率
  • 作者: 罗佳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护理前沿》 2023年第10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童感染免疫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400014)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患儿静脉血标本,分析静脉血溶血的因素,为降低小儿静脉血溶血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科2022年1月至2022年9月住院患儿的静脉血标本的溶血资料共16345份,将2022年1月~3月未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措施的静脉血标本设为对照组,将我科从2022年4月开始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后标本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标本的溶血。结果: 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后溶血得到降低。结论:通过控制静脉采血的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血溶血

  • 标签: 降低 小儿 溶血率
  • 简介:摘要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称为急性溶血性反应,多见于输血后立即发生。主要由于ABO血型不合,A2亚型;Rh血型不合,抗D抗体、抗E抗体、抗C抗体以及抗Du抗体等;Duffy血型不合,存在Fya、Fyb血型抗体;Kell血型不合,存在Kpa、Kpb、Jsa、Jsb等血型抗体。

  • 标签: 急性溶血反应 血型血清学检查 新鲜冰冻血浆 混合血浆 病因探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降低急诊抢救室静脉血标本溶血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将品管圈应用于急诊抢救室静脉血标本采集和管理中,通过分析静脉血标本溶血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对实施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后,静脉血标本的溶血显著降低。实施前,静脉血标本溶血为13.40%(67/500),实施后,静脉血标本溶血为3.80%(19/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服务态度等每一项干预质量对应的评分值均比实施前高(P<0.05)。结论:品管圈在降低急诊抢救室静脉血标本溶血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急诊抢救室,静脉血标本,溶血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晚期阴道微生物对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B族溶血性链球菌孕妇作为观察组,再选取10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所有孕妇的收取时间(2015年1月2日-2016年1月1日),均实施妊娠晚期阴道微生物检验,分析两组孕妇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结果观察组B族溶血性链球菌孕妇的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出90.00%高于对照组健康孕妇检出20.00%(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物对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显著提高检出,值得推广和进一步应用。

  • 标签: 妊娠晚期阴道微生物 B族溶血性链球菌检出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妊娠晚期阴道微生物对GBS(妊娠晚期孕妇B族溶血性链球菌)的检出产生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查2019年3月至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孕前检查200例妊娠晚期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检查结果探讨妊娠晚期阴道微生物与GBS检出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和季节因素不影响GBS检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阴道病阳性和真菌与GBS检出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

  • 标签: 妊娠晚期 阴道清洁度 阴道微生物 真菌 细菌性阴道病阳性 B族溶血性链球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悬浮红细胞在同等离心条件下储存中的溶血变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3月—2013年8月该站收集的90袋每袋200mL的血液,随机分为3组,悬浮红细胞组(30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I组(30袋)、去白悬浮红细胞II组(30袋),将其3组分别放置4℃冰箱内28d,分别7d、14d、21d、28d分别取样检测溶血。结果悬浮红细胞组溶血分别是7d(0.59±0.02)、14d(0.11±0.07)、21d(0.13±0.08)、28d(0.21±0.11);去白悬红I组7d(0.14±0.09),14d(0.20±0.13),21d(0.24±0.14%,28d(0.10±0.22);去白悬红II组7d(0.10±0.06),14d(0.21±0.10),21d(0.32±0.16),28d(0.41±0.18)。结论红细胞溶血与血液在去白过滤的分离中受损有关,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在保存期溶血小于0.8%范围内可以用于临床使用。

  • 标签: 全血 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悬浮红细胞 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86例纳入研究,均予以血常规检验,随机分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溶血素,观察组使用新型溶血素,对比效果。结果 在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比较中两组没有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红蛋白比对照组高,而检验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临床血常规检验中,相比与传统溶血素,新型溶血素更有优势。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应用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入我院治疗需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54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新型溶血素和传统溶血素在相同条件下展开Hb、WBC以及PLT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WBC、PL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溶血素比较,新型溶血素的重复性相对较差,且会对Hb的检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可通过调整因数进行纠正,临床应给予关注。

  • 标签: 血常规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素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血常规检验中新型溶血素与传统溶血素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人群9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样本,将其按照检验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溶血素检验,观察组应用新型溶血素检验,对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新型溶血素应用于血常规检查,对白细胞、血小板检查结果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会造成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偏高,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关技术予以纠正。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新型溶血素 传统溶血性 血红蛋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