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2 个结果
  • 作者: 程贵琼
  • 学科: 医药卫生 > 老年医学
  • 创建时间:2022-10-12
  • 出处:《医师在线》2022年第17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重庆忠县 404300
  • 简介:老年人牙齿常见问题:(1)牙齿磨损:经过六七十年的使用,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基本上已磨耗殆尽,没有了这一坚固的保护层,较软的牙本质外露后,对冷、热、酸、甜都会很敏感;此外,本来磨牙的咬合面是有尖嵴窝沟的,就像一座小山有好几个山峰和山谷一样。但是,在天长日久的咀嚼过程中,这些“山峰”也逐渐被磨短磨平,牙冠的咬合面因此失去了高低起伏,咀嚼效率自然就变低了。(2)楔状缺损:它是出现在牙齿颈部的“V”状缺口,由于外形酷似木匠用的楔子,便称之为楔状缺损。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使用横刷法刷牙,且用力过大,牙刷毛过硬。因为尖牙与前磨牙(也就是紧挨尖牙后面的两颗牙)的牙颈部是最突出的地方,所以在刷牙时与牙刷接触最多,也最容易被磨损。就像成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一样,即使牙釉质再坚硬,也经不起小小的刷毛几十年如一日般错误的拉锯运动,所以也有医生将楔状缺损称为“刷牙缺损”。(3)食物嵌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塞牙”,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因牙齿磨损、缺损造成的牙齿外形改变,失去了正常的牙齿之间的接触,使食物容易进入牙缝;二是老年性牙周萎缩,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或牙根外露,造成牙缝变大。(4)残根残冠,根面龋:残根残冠是由于长期的龋齿、楔状缺损、牙裂、牙折等未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造成的。根面龋则是因为牙周萎缩,牙根暴露,口腔卫生状况也欠佳,于是被致龋的细菌钻了空子。

  • 标签: 老年人;口腔健康;生命质量
  • 简介: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发现胃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经多年研究,证实消化性溃疡病(pepticulcerdisease,简称PUD)的发生和复发与HP感染密切相关,称之为HP相关性PUD,将HP根治后,可使PUD治愈,很少复发.

  • 标签: 老年人 非甾体抗炎药 消化性溃疡病 发病机制
  • 简介:如果你漫步在伦敦街头或者英国的其它城市,你将很难发现哪个地区没有中医诊所.目前,餐饮业和中医药是英国华人最大的两个行业.

  • 标签: 英国 中医 现状 西医 互补作用 草药
  • 简介:吲哚帕胺是一种具有扩血管作用的利尿剂,我们观察≥60岁及<60岁两个年龄组的病人共133例,旨在了解该药的不良反应、对代谢的影响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 标签: 吲哚帕胺 治疗 高血压 不良反应 观察
  • 简介: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传染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是人类生存的大敌。当前人类正面临着SARS的侵袭,变异的冠状病毒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肆虐,并有全球蔓延的趋势。该病传染性强、起病急骤,部分病人病情凶险,可迅速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病死率高,尤以老年人为甚。根……

  • 标签: 老年人 SARS 预防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冠状病毒 非典型肺炎
  • 简介: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是SARS新型冠状病毒(SARS-Coronaryvirus,SARS—CoV)引起的疾患,也是人类21世纪初面临的挑战性新感染性疾病。因其密切接触传染性、部分病例重症趋势及较高的病死率很快引起了全球的重视。高龄,基础疾病,吸……

  • 标签: 老年人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 诊断 预防 治疗
  • 简介:随着骨质疏松症预防和治疗的发展,选择和建立一个正确理想的骨质疏松实验动物模型是开展骨质疏松病因和药物研究的关键。能反映骨松病理特征的模型可为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帮助,而不恰当的模型导致错误的结论,最终因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将医学的发展引入歧途。FDA对骨质疏松……

  • 标签: 骨质疏松 动物模型 标准化 预防 治疗 骨骼系统
  • 简介: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的寿命延长,务器官的老化和疾病随之袭来,老年人的麻醉,对我们是一个挑战。本文着重老年人的低位硬膜外麻醉用药,控制麻醉的脊神经阻滞平面。临床资料一般资料80岁~92岁为A组15例,男8例,女7例:46岁~65岁年龄对照组为D组,15例,男7例,……

  • 标签: 高龄 硬膜外初量药 血液动力学 低位硬膜外麻醉
  • 简介:当前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群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1996年全国死因顺位统计,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病为城乡居民的前三位死因,占总死因的60.3%,而脑血管与心血管疾病基础多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

  • 标签: 健康生活方式 心脑血管疾病 流行病学 高血压 健康教育
  • 简介:肌少症这个概念最初由Rosenberg在1989年提出,用于描述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肌肉减少现象[1]。2011年,国际肌少症工作组将其定义为与衰老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2]。全球目前约有5千万人罹患肌少症,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高达5亿[3]。肌少症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数据显示西方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约为20%[4]。它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骨质疏松、跌倒、骨折和残疾的风险及全因死亡率[5],需要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在某些风湿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中,患者因慢性消耗而引起肌肉量减少,这种情况被称之为类风湿性恶病质[6]。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是否也会引起肌肉减少,肌肉减少是否影响肌少症病情发生发展目前还不清楚。本文将从横断面研究和长期观察性试验入手,分析风湿免疫性疾病和肌少症之间的关系。

  • 标签: 风湿免疫性疾病 肌肉 类风湿关节炎 数据显示 老年人 功能减退
  • 简介:心身医学是基于整体观念上的一种学科,以多维诊断为基础,对患者采取心理和生理兼顾的综合性治疗[1]。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到协同作用[2]。研究显示慢性风湿病会导致抑郁焦虑,降低生活质量,而抑郁焦虑会引发风湿病的功能性症状,反复就医检查,浪费医疗资源[3]。因此,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应当重视心理问题的处理和干预,只有心身同治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和抑郁)识别率低[2]。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区居民疾病的防治工作由全科医师承担,医患双方不仅熟悉且关系持久[4]。因此了解全科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困难和心身医学培训内容的需求,对其开展针对性培训,将有助于提高医疗能力和服务水平,改善医患关系。为此,本研究调查了2017年参加心身医学培训的全科医师,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困惑以及对心身医学知识培训的具体需求。

  • 标签: 心身医学 医学培训 全科医师 需求调查 浦东新区 心理社会因素
  • 简介: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fibrosis,RPF)是以腹膜后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增生的腹膜后病灶常包绕输尿管和其他腹膜后器官,如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等[1-2]。RPF发病率极低,约0.2~0.5人/百万[3]。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导致临床医师易忽略该病,故本文回顾分析经风湿免疫科会诊后确诊RPF的误诊原因。

  • 标签: 腹膜后纤维化 临床表现 误诊分析 纤维组织增生 慢性炎症性疾病 RPF
  • 简介: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减少老年三节段腰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70例三节段腰椎后路减压加椎间融合内固定的老年患者(70~8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试验组在手术时静脉用氨甲环酸(术前静脉10mg/kg体重,术中1mg/公斤体重·h维持),对照组静脉用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对2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术后栓塞性并发症例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例数较对照组患者下降[分别为(748±352)mL:(1202±672)mL;(199±65)mL:(277±144)mL;3例:13例](P<0.05)。所有患者未发现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老年患者进行后路三节段腰椎手术时,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栓塞性并发症形成的风险。

  • 标签: 氨甲环酸 老年 脊柱手术 椎管狭窄 失血
  • 简介:目的研究上海市社区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上海市徐汇区4个调查点319例老人,收集其家庭情况、健康/疾病等资料,并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结果98.4%的老人至少患有1种系统性疾病。生理机能缺失是老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助行器的使用情况、家庭/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与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结论生理机能缺失是上海市社区养老机构老人生存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助行器在内的家庭/社会各方面支持,可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老年人 长期照护 生活质量 养老机构
  • 简介:目的利用有创心排血量监测指导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管理,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Ⅲ级以上,择期行骨科手术的高龄患者100例,年龄85~97岁。随机分成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所有患者均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5~7mL/Kg)。对照组根据CVP和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pressure,MAP)行补液治疗,当CVP<5cmH2O、MAP<65mmHg时适当加速补液,至CVP>5cmH2O、MAP>65mmHg时停止补液。观察组麻醉诱导前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监测中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index,CI)、每搏量变异率(strokevolumevariation,SVV)。当CI<2.5L/min/m^2、SVV>13%时适当加速补液,同时注射麻黄碱0.2mg/kg,至SVV<13%时停止补液。分别于入室时、插管前、插管后、切皮时、手术60min时和缝合时记录2组MAP、HR和CVP。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目标治疗导向液体补液和小剂量升压药后MAP和CVP恢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后,切皮时和手术60min时MAP及CVP基本接近入室时水平;对照组插管后HR和MAP高于观察组。对照组切皮时HR和MAP低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P<0.05)。缝合时2组患者的MAP、HR和CVP基本接近入室时水平。结论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期间,在有创心排量监测下,通过有效补液和应用升压药,CVP可以很快回升,而HR和血压波动较小,有助于维持高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有创心排量监测 麻醉 血流动力学 高龄老人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venousdisease,CVD)患者穿通静脉反流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3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血管外科收住的CVD手术患者72例(114条患肢)的临床资料,主要为患肢的临床分级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穿通静脉的位置、数目、内径、反流时间、反流峰速、反流均速及反流指数),进一步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功能不全的穿通静脉多发于小腿内侧,其数目、内径、反流时间、反流峰速、反流指数与临床分级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9,0.43,0.41,0.45,0.34;P值均<0.05),临床分级与反流均速显示的相关性弱(r值为0.21;P值为0.001)。结论下肢慢性静脉疾病临床表分级的进展,伴随着功能不全的穿通静脉(IPVs)数目增加、内径增宽、反流时间延长、反流峰速增加、反流指数升高。

  • 标签: 穿通静脉 慢性静脉疾病 血流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