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在冠心病快速房颤合并急性心衰患者中应用的维拉帕米联合地高辛影响。方法:在我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时段入院患者中抽取60例,以上的患者接受双盲法均分,各30例。对比组采用地高辛治疗方法,分析组接受维拉帕米联合地高辛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心室率及左室射血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分析组患者心室率及左室射血功能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冠心病快速房颤合并急性心衰治疗中,安全有效的方案很多,其中维拉帕米联合地高辛十分必要,从长期看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患者愈后生活质量,安全性更高,应在该领域广泛应用。
简介:高血压是社会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该疾病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病变,例如中风和冠心病都包括其中。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对我国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危害,其发病概率和致残概率都比较高,进一步使得该类疾病死亡率上升。相关调查发现,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心脑血管病所造成死亡的人数超过40%,其中大约有70%的病人是因为脑卒中死亡,另外部分心肌梗死与高血压也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了解并采取防治措施。
简介: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诊的8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开展研究,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早期康复治疗),各42例,对比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95.24%较对照组80.95%高(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效果较理想,利于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治疗感到满意。
简介:目的:通过对冕宁县沙坝镇环街村居民进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从而为当地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现状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随机选取冕宁县沙坝镇环街村,对村民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进行心血管疾病筛查。结果:现场共对1066名村民进行筛查,其中男性366例,女性700例,平均年龄为(45.2±20.3)岁,心血管疾病患者共403例(37.8%)。本研究对性别、年龄、BMI、糖尿病、高脂血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有着一定相关性(2=184.541,P<0.001);20~39岁时患病率最低,而大于40岁患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大于80岁的心血管患病风险相对小于20岁是39.58倍。结论:本次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冕宁县沙坝镇环街村的患病率较高,约1/3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且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与年龄、遗传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非洛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均n=55,患者基本资料可比(P>0.05)。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应用非洛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有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治疗前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升高,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均降低,且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左心收缩末期内径、左心舒张末期内径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非洛地平治疗可发挥突出作用效果,利于患者心功能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PCI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生理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量指数(LVESVI)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脑钠肽(BNP)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PCI治疗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还能够改善BNP、CRP指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实施。
简介:目的: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接受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实验对象为我院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病例中的76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实验时间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借助随机、单盲法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38例患者。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方式;实验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心绞痛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4.74%,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76.32%;实验组患者心绞痛情况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急性心绞痛患者接受心血管内科治疗时,应用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具备在临床治疗中推广的意义。
简介:目的:研究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对心内科规范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接收的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信息资料纳入计算机系统并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共计39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另外接受内科规范治疗的39例患者自动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长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治疗中,采用心内科规范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长以及发作次数,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临床内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进行本次研究,采取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39)与参照组(n=39)。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进行临床内科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临床指标。结果: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内科治疗,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更好,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94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当作此次分析样本对象,分为对照组(n=47)、观察组(n=47),对照组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干预,观察组实施瑞舒伐他汀钙干预治疗。比较组间治疗之后的高血脂症(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项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TG、TC、LDL-C以及HDL-C指标经过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干预之后,要比对照组患者恢复更为明显,差异存在意义(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存在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具有更为显著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身体各项指标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促使患者获得更为良好的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在心血管患者中应用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于2017年3月-2022年03月,选取在我院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实施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5例,实施脑钠肽治疗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中,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临床效果中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发生率为77.14%;观察组临床效果中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发生率为94.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指标中,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对照组,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心血管患者治疗中实施脑钠肽方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在改善心功能改善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简介:目的: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ICU临床体会进行分析。方法:2017年10月至2021年9月,将我院接收的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入住ICU时间进行分组,分组设置为研究组、对照组,前者25例为术后直接进入ICU,后者25例手术48h后进入ICU,对上述措施实施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评估上述措施的可行性。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分析有意义;预后情况对比显示,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术后及时进入ICU可以显著提升治疗及预后效果,对重型颅脑外伤并发症抑制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实现患者身心健康。
简介:发生肾脏疾病后,患者的肾功能显著减退或是基本消失,导致自身体内代谢废物及多余水分无法排出体内,最终导致患者死亡。为延续患者的生命,满足机体正常需求,临床多为患者提供血液透析治疗,达到排除人体中多余废物、缓解疾病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但是,想要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就要明确血液透析前的注意事项,做好相应的准备。
简介:心梗,即心肌梗死。我们把心脏比作一个血泵,像抽水机一样日夜不停地工作,将血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心脏上的冠状动脉(血管)就是抽水机上的供电电线,给心脏这个泵供血的。一旦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就像电线出现问题,使血泵不能正常工作,这就是产生心梗的原因。
简介: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引发的脑功能障碍。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再发率均高,在我国,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位居第1位。其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病。了解其致病因素,并实施科学的预防,才能尽量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简介:目的:评价分析心律平和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9年10月到2020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5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心律平治疗,观察26例患者进行胺碘酮治疗,探究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VEF(左心射血分数):(48.20±4.01)%;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32±4.77)mm;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39.33±2.57)mm,和对照组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能够绝大程度上使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改善,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估计人数达到3.3亿,每年约54.4万人经历心脏性猝死,且80%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中。院外心脏骤停的存活率极低,我国仅有不足1%(发达国家12%~15%),其主要原因是院外心肺复苏实施率较低且质量较差。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心肺复苏普及率、心肺复苏设备配备率、医务工作者向家庭成员传授心肺复苏技术的比率均不足1%。
简介:心肌梗死(MI)是心脏缺血性坏死。是在冠状血管病变的基石上,引起冠状动脉t血供迅速地下降或停顿,使相应的心脏强烈而持续地急性缺氧引起心脏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临床有持续的胸骨后强烈酸痛、高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示物升高并且心电图进行性变化;可出现心率紊乱、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最突出类别。
简介:目的:研究在肺静脉高压患者中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其左右心功能的价值与效果。方法:在2021年04月-2022年04月期间,从我院随机选择100例于我院进行肺动脉高压检查的患者(实验组),选择同期的100例健康受检者(参照组),均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左右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的右心功能相关指标(RVEDA、RVESA、RVFCA以及Tei)同参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相关指标(LVESV、LVEDV、LVEF、Am、Sm、Em以及CO)中,两组仅有LVEF和CO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静脉高压患者中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其左右心功能,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有效的显示心肌功能受损情况,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中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急性脑梗塞患者40例,时间范围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各20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较小(P>0.05)。结论:予以急性脑梗塞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