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布替尼维持治疗原发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防治。方法:对20例行奥布替尼维持治疗的原发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对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干预,确保治疗的按时进行及疗效。结果:一线、二线及三线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6.7%,66.7%和50.0%。20例患者72h奥布替尼浓度均降至安全范围。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和中重度血小板减少、重度血红蛋白降低、轻中度肝功能损害及中度口腔溃疡,经干预均得到缓解。结论:基于奥布替尼方案的维持治疗在老年或体弱CNSL患者中是安全且有效的,可以有效延长其PFS,是一种新的维持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艾曲泊帕联合强化免疫抑制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强化免疫抑制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艾曲泊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8(IL-8)、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端粒长度及DyskerinmRNA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常规组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有效率为93.33%,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高于本组治疗前,IL-8、IFN-γ、TNF-α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端粒长度,DyskerinmRNA表达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曲泊帕联合强化免疫抑制治疗AA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血常规指标、外周血T细胞和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纯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在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医院收治的85例长期血液透析患者,按使用不同透析分为两组,即普通血液透析组55例;高通量血液透析组3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清补体C3、一氧化氮(NO)、血浆尿素氮(BUN)、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计算两组尿素清除指数(Kt/V),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组透析1、3、6、9次血清相关生化指标及Kt/V。结果 透析1年后,高通量血液透析组血清IL-2、TNF-α、NO、BUN、Hcy及PTH水平低于普通血液透析组,血清补体C3水平高于普通血液透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组Kt/V为(1.34±0.05),普通血液透析组Kt/V为(1.33±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组透析1、3、6、9次Kt/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ESRD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相较于单独使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机体的微炎症状态、减少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患者的心功能和免疫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KK1和SDF-1血清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病率的相关性。6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被选定为研究组,66例健康患者被选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测定Wnt、dickhead-1(dkk 1)、SDF-1的严重程度,并分析其与以下发病率的相关性研究组患者中DKK1和SDF-1的严重程度均高于证人,差异在统计上是显着的(p < 0.05)。不同粒细胞阶段患者血清DKK1和SDF-1水平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着的(p < 0.05)。经过两次比较,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DKK1和SDF-1的严重程度高于第一阶段(p < 0.05),第三阶段的DKK1和SDF-1的严重程度高于第二阶段(p < 0.05)。在疾病的不同阶段,DKK1和SDF-1的严重程度差异在统计上是显着的(p < 0.05)。两者比较后,肾功能衰竭患者严重程度分别为dk1和SDF-1高于疾病其他阶段(p < 0.05),dk1和SDF-1患者高于临床复发(p < 0.05)。结论血清SDF-1、DKK1水平与MM的发生、发展有关,可将二者作为MM病情进展情况的评估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连续血液净化在治疗与酮症酸中毒相关的急性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方法从2021年1月—12月从本院收到的本病患者各向同位素为来源,随机抽取70例,分为两组,随机分组法,对照组: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试验组:连续性血液透析纯化治疗,比较治疗效果,评价酮症酸中毒的恢复情况。试验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是 97.15%,高于对照组 (P < 0.05)。治疗后二氧化碳绑定是较高的测试组比对照组 (P < 0.05)。血尿素氮 (BUN) 和血肌酸 (SCr) 是两组治疗后低于治疗前 (P < 0.05) 和组之间的比较组是低于对照组 (P < 0.05)。结论: CBP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电子成像(PET/CT)和磁共振成像(IRM)在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成像性能。为2021年1月—12月期间55次住院检查选择了这种方法,对所有病人进行MRI、PET/CT检查。MM统计MRI中的图像性能、PET/CT、MRI诊断性能统计、PET/CT、MRI检测率统计、不同类型MM的PET/CT、MRI阶段统计、MM的PET/CT(与病理检测结果相比)。因此,MRI图像在正常T1WI序列中呈现为mm患者的低信号,在T2WI序列中呈现为高信号;PET/CT图像显示,在骨髓移植病人体内,FDG在身体许多部位的吸收不均衡,18F-FDG的吸收浓度异常集中在骨伤患者的灶内,骨髓质异常患者的吸收水平不同PET/CT诊断的准确度和灵敏度高于MRI,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 < 0.05);PET/CT骨伤检出率高于MRI,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p < 0.05);MRI、PET/CT对MM分级情况无显着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PET/CT诊断MM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骨毁MM检测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见性干预对持续血液净化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持续血液净化肾病综合征患者共计4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抛球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20)与预见性护理的研究组(n=20)。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持续血液净化的护理效果,包含生化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生化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预见性干预可有效减轻NS患者血液净化期间消极情绪,改善睡眠质量、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发生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MB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1月—12月医院血液科222例初诊分泌型M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MBD分级分为A组(MMBD0~2级,102例)和B组(MMBD3~4级,120例),分析两组患者的骨病特点、分级及临床病理资料,探讨临床病理特点对MMBD分级的影响。结果相比B组,A组BMI、Hb、外周血血小板绝对值、血清白蛋白、TG更高,年龄、血清磷、血清CPR、血清球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原始+幼稚浆细胞比例、骨髓浆细胞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年龄、血清CPR、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是影响初诊分泌型MM患者发生3~4级MMBD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MMBD是MM的常见并发症,多表现为骨量减少、溶骨性破坏改变;3~4级MMBD以老年、血清CPR及血清球蛋白升高者多见。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对治疗输尿管炎脑病的观察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输尿管性脑病患者,按随机数值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0例进行治疗,注血治疗,实验组40例进行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检测指标。因此,实验组一直比对照组(67.50%)更有效(97.50%),与组之间的比较p < 0.05;实验组治疗后 bun (13.24 4.67) mmol/L,Cr (485.34 90.41) μol/L 与对照组相比,组间比较,p > 0.05;β 2 毫克 ( 15.24 3.25 ) 毫克/升, PTH ( 10.23 2.13 ) 毫克/升治疗后由实验组, 组间比较, p < 0.05。结论:血液透析对治疗结束时肾病患者尿脑病的临床疗效显着,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恢复凝血功能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医院神经内科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接诊收治的86例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34例及观察组(心里干预联合药物治疗组)52例,对两组患者的的睡眠改善情况和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药物及心里干预治疗后,患者的睡眠改善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失眠症患者主要诱发因素为心里因素,所以对患者应加强心里干预治疗,同时给予适宜的药物配合,可达到有效缓解患者不良心里状况的目的,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如何应用心电图检查结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诊断,以协助临床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方法:选择医院心内科在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并经心电图室进行心电图检查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心电图检查资料及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出现明显临床症状73.53%,临床症状不明显26.47%;出现典型心肌梗塞心电图改变25%;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均不明显者14.71%,临床症状明显而心电图表现不明显39.71%,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心电图出现典型心肌梗塞表现者20.59%。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T检查显示AST、CK、CK-MB、LDH和α-HBDH的平均阳性率为48.4%。结论:对疑似心肌梗塞患者应正确采用心电图检查协助临床诊断,尤其是对临床症状不明显以及不典型心电图患者,应加强动态心电图检查,同时结合心肌酶谱改变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及时明确疾病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降低死亡率。